安德的游戏

动作片美国2014

主演:阿沙·巴特菲尔德,哈里森·福特,海莉·斯坦菲尔德,阿比吉尔·布莱斯林

导演:加文·胡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3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4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5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6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7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8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19安德的游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47

详细剧情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AsaButterfield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HarrisonFord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本片根据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ScottCard)的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只剩下打飞机了

说实话,这电影几乎丢掉了原作绝大部分的闪光点和需要重点表现的矛盾,深刻度连原作十分之一都没有。

原作的安德维京虽然也是个孩子,但他全方位的胜过大人,他不仅仅是反应迅速,他的每个迅速反应后面有着深思熟虑和足够的道德反思;他不仅仅是靠“能力”赢得指挥官地位,而且他能够靠种种令人钦佩的品质赢得他人忠诚的追随——这种追随不是跟着一个游戏玩得好的聪明孩子,而是你知道如果要托付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人比这个人从能力和人性上更值得信赖。他根本用不着去问中士别人会不会追随自己。他唯一操心的问题只有自己能不能打败虫族。

而他和虫族之间的交流也远远不只有那两幕,安德和自己哥哥姐姐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他并不是想打败彼得,他是希望自己的哥哥喜欢自己,他的内心渴望的是爱,胜利只是他不得不追求的使命,虫族理解这一点,她追求与他沟通的渴望远远比电影中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部电影全方位的削减了原作每一个场景在所有向量上的深度,只剩下一些漂亮的视觉效果和好听却放错位置的台词充斥其间。

于是聪明孩子打别人,聪明孩子赢游戏,聪明孩子精神崩溃大吼大叫,聪明孩子忽然来了道德压力开始忏悔,聪明孩子成了舰队司令开始赎罪。

如果用拳法来比喻,电影里的这一整套组合拳,每一招原作都包含五十年的内功,五分钟的蓄力,到电影里直接五秒钟就打出去了,不用说内功远远没有到位,连招都没搓出来,只有浮夸的空架子,而恰恰能穿透岩石的内功才是卡德大师原作的真正精髓,却被这部电影硬生生全都拍成了蜻蜓点水。

而且在好几个关键点上,电影甚至完全走到了小说的反面,比如安德大大优于其他指挥官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他充分向手下的小队长授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临机应变能力,让飞龙战队的总体作战模式达到孙子所说“无形故不可胜”的境界。而原作中他在作战里面的挫折不是由于干涉队友太多,而是因为他信任队友太多,给了他们太重的任务,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没能跟上安德的需要。

电影居然还要等到安德都进入实战了,再让安德犯一个低端指挥官最基本的错误,再由格拉夫来教安德这条原作中安德首创的战术思路,简直荒谬绝伦,原作里如果安德就这水平格拉夫根本不会选中他。

实际上是到了那个所谓的“模拟战场”上以后,所有的大人已经没有任何指挥艺术能教安德的了,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把自己的压力再发泄给安德,让他感觉到不对劲,压力更大,担子更沉。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赢得了胜利,不是靠抖聪明,而是靠长期与虫族殊死搏杀获得的经验,靠对人性和虫族思维模式最深邃的洞察,在决战中做出平时绝不可能做出的决策,反转了绝望的局面。

所有这些关键点,电影全都没有表现到位。只剩下打飞机了。

 2 ) 安德的故事,吐槽版

  大家好,我叫安德,我喜欢上课玩ipad,班里的小混混游戏打不过我,打架也被我虐了,我被学校开除了。
  可是司令觉得我是个人才,他还送我去战争学校,在战争学校的足球赛,我机智的学习国足所有人围住球挤到对面门里的战术,战胜了高年级小痞子。小痞子球踢不过我,打架又被我打成植物人。
  可是司令还是觉得我是个人才,他就把我送到了前线,这么多年过去了,ipad也可以投影着玩了,司令天天让我玩投影ipad,真是爽。有一天我终于把游戏打通关了,司令居然说游戏是真的,chao~老子最喜欢虫族妹子了,你居然跟我说是真的。后宫也不要了,地球的姐姐我也不要了,拿着奖金跟活下来的虫族妹子周游宇宙去了。
  所以说,年轻人,没事多玩玩ipad,学学打架,不用多久,你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虫族妹,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呢?

 3 ) 不用很累很麻烦真的可以做星舰指挥?——《安德的游戏》观后

这电影也许要二刷,故此现在的观感只是初步的。

 

两年前读过小说,爱不释手,写过一个简单的书评(http://i.mtime.com/huaxiren/blog/6806633/)。后来听说终于要拍成电影,而且选了Asa Butterfield演安德,就一直盼望着看个究竟。但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影片可能不会好,原因是小说的内容并不容易改编成电影。

 

今天看了。可以放心地说,片子起码可以打75分以上,已经很不简单了。节奏相当快,叙事简洁,删存的决定90%正确,或者说我能够理解。特效自成一格,华丽宏大,跟想象中的很多场景吻合,比如无重力战斗训练场和安德的心灵游戏。主要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是Asa。(回来后毫不犹豫收入后宫)

 

下面是大概的故事,如果您看过前面连接中的书评,这一段就无须再看。没有剧透。

 

安德的英文是Ender,就是生了这个孩子之后就不生了,打住了的意思。他的出生是特许的,故事设定的世界实行计划生育,第二胎就算多余,Ender是家中第三个孩子,纯粹因为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天才,才给他家额外的超生指标。哥哥太暴力,姐姐太慈悲,都不适合做星际舰队的指挥官,虽然智力方面没问题。安德就刚刚好,有同情心,不欺负人,被逼到墙角才还手,但他一还手……tada……大家最好还是别逼他还手。然后安德就被选上了(六岁的时候),然后就接受了魔鬼训练,然后… … 至于为什么要选小孩做指挥官,原因是对付的敌人是虫族外星人,小孩在吸收信息,操作电脑和随机应变方面,都比成人灵敏,安德更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会去揣摩敌人的思想。

 

好,设定讲完了。小说其实是心理悬疑故事,最出彩的是神童指挥官的养成。大量的篇幅描述安德这个苦孩子经历的种种非人境遇:多余的孩子/暴戾的大哥/从小到大被当作怪胎/因为是重点栽培对象而受到刻意的孤立/离开感情亲密的二姐/成人世界和强敌的挑战,等等等等。哈利波特跟他一比,简直要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智力超群而且注定要成为英雄的主角,如果不饱受折磨怎么可能构成精彩的故事?

 

另一条出彩的故事线是安德的哥哥和姐姐,别忘了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安德在地球轨道的空间战斗学校受训时,兄妹俩悄悄地成为地球上的政治领袖,都是很有趣的人物。

 

第三条故事线,才是安德打游戏打外星人,当然这条线跟第一条线紧密结合。

 

电影中,第二条故事线完全忽略了。可以理解。作为小说,这条线丰富了内涵和主题,也为安德的心理状态提供充分的背景,但是在电影中,这条没有动作戏又很复杂的支线会严重拖慢节奏,所以只能割舍。大哥只出现了一幕,二姐也只是必要的点缀。

 

第一条线则被大大地弱化,集中讲述的是第三条线。这样做的好处在商业上是显尔易见的。毕竟一部华丽的动作科幻片比深刻的心理科幻片要更吸引普通观众(至少制片方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很可能也是对的)。所以片子才会成为本文开头描述的节奏明快叙事简洁的模样。没有问题。至少故事讲得完整流畅,书中最重要的人文思考主题也没有完全被忽略。理性的做法。说明编剧忠实原著但不是脑残粉。(非理性脑残粉的做法请参见某贵片的加长版DVD)。

 

因此我对改编的决定是支持的,电影有自己的节奏。不过这样一来,没看过书的观众对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能会get不到(你!不许骂我用英文,这里必须要用)。弱化了安德经历的折磨和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观众对他的同情和共鸣也大大减弱。一个平步青云的神童,大家围观的兴趣就不是那么大了,对么?电影的前半部分剧情,我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不是这样的,太容易了。安德在战术和策略方面的过人之处,也表现得不够。

 

这时候就要赞选角导演的慧眼。Asa这个孩子几乎透明的瞳孔,单薄高挑的身子骨,青涩摄人的神情,差不多凭空把观众的同情心翻了一番。故事交代的薄弱,被他的银幕个人魅力(至少是部分)弥补了。他出色地承担了大制作主角的重任,就像故事中的安德小小年纪担起拯救地球的责任(也许两者的相似之处给了他启发)。原著以年龄来强调安德的弱势地位,但电影真的很难用6岁的孩子来演这样的故事,加大年龄非常可以理解,Asa的气质像精致的陶瓷,自有一种尊贵的脆弱感,稍稍可以替代这方面的设定。

 

帮衬他的绿叶是韩索罗爷爷和甘地爷爷,也发挥得很好。三人之间的几场对手戏几乎比特效战斗场面更抓人,当然,也理应如此。其余的孩子没有什么发挥空间,表现只能中规中矩。总之,电影大大简化了原著,但自成一部相当精致的作品。伟大当然谈不上,优良绝对可以有。

 

最后说一点特效。本片特别倚重特效,难得的是特效没有过分。这个真的很难。所以额外表扬一下。然后想到Asa有多少绿幕前的戏份,忍不住再赞。安德的心灵游戏还原得很好,如果能再强调多一点就更好了。

 

1985年的时候,想象一种个人手持平板电脑很酷,到现在么,也许设计部门最省事的道具就是安德用的iPad吧。偷笑。设定是near future就有这种风险。XD

续集应该可以拍。过几年Asa长大一点,正好演《死者代言人》。


--------------------
11月16日二刷补记:

长兄Peter的存在感之缺失无法弥补,其实在有关场景多给他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就会好很多。片子再长20分钟就可以,增加安德受到欺凌的强度,加剧他挣扎的困难,就可以,不必多加很多新的情节,Peter再出现一次。就可以了。
  
不过这部影片的分级是PG,这样的分级不能出现太过暴力的场面,是一个限制。因此目前的成品,是经过精确考量平衡的。

二刷感觉更好,因为自己脑补了不少东西,也因为Asa的表演经得起仔细观察。

配乐非常出色!!!

 4 ) 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阿,安德

02年我读完安德的时候,被一种确切无疑的情感充满:孤独感。
在人世中的孤独。
在时间中的孤独。
在宇宙中的孤独。
从头到尾,从始至终。

我相信在电影的宏大场面和超级特效里,2个小时经历300页的故事,绝大部分初次看这个故事的人都无法感受到这种困扰我很长时间的情感。少年的成长、挫折和成就,亲情、友情中的冲突和温柔,像任何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武侠小说,你读了,你代入了,你感受了,你热血了,你赢了,坐上了王座。

在故事最后,“被选中的”安德毫无疑问地打败了虫族,却发现虫族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在更后来的故事里他浪迹宇宙,最终让虫族女王重生,又成为了不同种族之间沟通的死者代言人。再后来,是屠异。
安德的后来,见了那么多的世界。却个个是悲剧。

生存悲剧。

叔本华悲剧三种论中第三种。”既不需要有一个巨大的谬误,或者闻所未闻的偶然事件;也不需要一种人物,其邪恶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它们的地位逼使他们明知故犯地、争着眼睛地相互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
“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的悲剧。

在我眼里,卡德是在用一个所有少年漫画的套路讲他的世界观。我甚至觉得他在整个系列里都在讲他的世界观:在时间不断流逝的过程中,你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你生活在一个充满误解并无法避免的状态。面对命运的每一个瞬间,你都是孤独的。你越敏感,越是孤独。

巴别塔之殇。你对世界的悲悯,仅仅因为你知道,永远无从得知真相。


“你仍然爱着她,安德,可是你不再了解她了。你知道我没有说谎。”
在故事最开始,征召者对安德便如此道。直白有力,毫不矫饰。
我爱安德,就是从这句话开始。

从此,他独自站在人群里,站在星辰里,站在苦难里,一直把自己流放到了宇宙尽头,再也没有回过地球。

 5 ) IQ是硬伤

如果未来世界设定为人类普遍智商退化到70以下,那么这部电影我会觉得非常合理。

宣读训练游戏规则时,我就想,这还不简单,所有人包围起来保护一个人不死,穿过对方的门就赢了。
不可能这么简单吧?结果居然真的是。

然后所有成年人类拼死拼活都想不出来,而只能依靠小孩子拯救整个人类的方法居然也是如出一辙。

我就深深地郁闷了。

原来是一部适合我儿子看的儿童片。

 6 ) 安德的缺陷(写得有些急,只能写成12345了)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7 ) 安德•维京,我心中的英雄

文/青何,ENFP(激励者) 序言:这部电影我是哽咽着看完的,它激活了我心中太多的情感和英雄原型。 这是乐观的太空科幻史诗,我的爱。 科幻小说中,我最爱太空史诗。太空史诗中,我最爱乐观的。在我心中,这代表:希望的星光永不灭。 故事:50年前几艘航母组成的虫族舰队入侵地球,人类的防御力量几乎被摧毁。危机关头,马泽•雷汉驾驶一架战斗机撞向其中一艘虫族航母,核爆了这艘异星战舰。至此,人类在异星战争中获得了第一场胜利。 从那天开始,地球史无前例的联合了起来,飞跃式的发展。人类组建了联合的太空作战部,建造并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远程舰队。 由于过去人类从未有过太空战争,因此50年来,指挥学院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孩子,来培养他们,期望他们成为新一代太空作战的指挥官,以适应陌生太空战争。 安德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也是最后一个。 安德(Ender),终结者。人格类型偏好为ENFP(激励者),有着深沉的爱和坚强的意志。这是领袖的气势,也是英雄的情怀。 安德家中有三个孩子,哥哥、姐姐和安德,兄长是ENTP比较暴力,被学院淘汰;姐姐是INFP比较感性,也被学院淘汰;安德ENFP在兄长的暴力和姐姐疼爱下,平衡了暴力和感性。 这是领袖(leader)的素养,在美国人挑选军事指挥人员的过程中,情感和思维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评估指标。 《安德的游戏》所处时代背景的设定下,家庭不能要第三个孩子,但是学院太需要高智商的孩子来赢取这场针对虫族的战争了,因此要求高智商的安德的父母再产一子,也就是安德。 这让感情丰富的安德觉得自己有些多余,在兄长的压迫下,他或多或少也有些自卑。然而正是这些因素,促成安德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安德的姐姐和父母则给予他深沉的爱,这滋养了安德心中爱。 正是复杂的情景:优越的基因、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期望、兄长的暴力、姐姐的疼爱、自身的使命,这些元素融合到一起,铸造了安德。 经过培训学院的训练,安德完成了他的个性化发展之旅:偏好直觉,也锻炼感觉;偏好情感,也锻炼思维。偏好外倾,也发展内倾。偏好感知,也发展判断。清晰的分层,同时又完美的结合,这融合是英雄的产生,也是神性的诞生。 拥有超凡能力的ENFP(激励者)安德,在他周围凝聚起了一个忠诚的核心团队,团结、奋进。 是的,安德成长成了可以和马泽•雷汉并肩的英雄般领袖(leader)。 人类,这意志坚定的物种,势必将横扫一切,虫族的蚁后(leader)预测到了这些。由于虫族在生理构成上没有声带,所以虫族的末代领袖(Leader)通过心理游戏,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与他交流。 在虫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人类的远征舰队将要抵达虫族母星所在星系,安德的团队仓促前往曾经被虫族占领的小行星殖民地。远征舰队的指挥所就坐落于此。 在这里,安德见到了马泽•雷汉,人类的英雄。他了解虫族的思想,在模拟对战中负责设计虫族的战略和战术。在这里安德将和众多指挥官们一起模拟对虫族的战争,毕业之后就可以真正的指挥人类的远征舰队。 最后一场模拟对战是的虫族母星。毫无悬念的,安德又赢了! 然而一切都不是模拟,不是游戏, 他们每次指挥的就是真实的舰队。每艘航母的陨落就有许多人失去生命。 同时失去生命的,是虫族的整个种族。 众生平等的价值观深植安德内心。将一个物种灭绝的行为,在安德看来不可接受,更何况这行为出自自己之手。 在几近绝望的时候,安德突然意识到虫族或许是通过意识来直接跟自己交流,之前玩的心理游戏和梦境,就是融合了自己、计算机、虫族的思想。 在心理游戏中的最后一个场景是被火流星摧毁的虫族巢穴的遗迹,安德顾不上指挥所外小行星稀薄的大气,闯入这个遗迹。 万幸,还有最后一个蚁后的卵在废墟中。安德见到了末代的蚁后,承诺会将带它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 勇敢、坚毅、爱,这些最优秀的品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安德,天选之人,既是人类的领袖(leader),是虫族领袖(leader)的拯救者,也是两个种族第一次沟通的使者。 作为荣誉舰队司令的安德,行动不再受到限制,他带着虫族最后的希望之卵,驾驶一艘星舰航向拯救之路。 影评:在这旅途中,强大、毁灭和拯救之路上,安德得以成长。 黑暗的阴影是进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杀戮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然而无穷的创造力和活力也源自于此。禁锢阴影,同时也会禁锢人类的未来。 人类必将发现自己内心的阴暗,伴随它,理解它,驯化它;然后得以升华,才能追寻光明和希望。 黑暗、人间和光明,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流畅的融合。 能量在人类的结构中得以涌动,神性就可以诞生。 如果更多的人经历这些阶段,作为整体的人类也因此必将更有希望。 因为有我们,乐观的行动派。我们将张开双臂,迎接未知挑战,得以超越极限。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强大的存在。 终:在我所能看到的未来中,有各种可能性,为最糟的结果做好准备,向最棒的结果努力进发。

 8 ) 《安德的游戏》:游戏中的四层哲学探讨

引言
  
若是粗看一下内容介绍,《安德的游戏》是那种很容易落入窠臼的故事:在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应对未来进攻的准备。少年安德成为这个计划的一分子,他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
也许你会眉头一皱:不会又是那种少年英雄艰难成长在星际大战中拯救全人类的故事吧。
是的,《安德的游戏》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不过,评价一部作品,不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热血战争从来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正相反,它带来的是难以名状的沉重。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模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悲剧。
为了展现这种悲剧性,电影层层递进地铺开了文明发展不能回避的四种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其悲剧性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起先,这种铺垫是不易察觉的;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主旨开始慢慢显露;最后在观众毫无防备时,给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震撼。
  
第一重悲剧
  
最先呈现出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个关系。这在电影中,具象为安德与国际舰队的关系。关于个体与集体有着怎样的关系,小说中格拉夫上校有一句精辟的论断:“我们是工具。”而他也确实是如此践行自己的言论的:为了让人类有一位能抵御虫族的指挥官,为了让这位指挥官的战略战术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他牢牢地控制着安德的一举一动,以堪称“卑劣”的手段操纵他的心理和行为。
格拉夫上校的根本信条是,个体要服从集体,个体要为集体所用,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前提。奴隶制中的奴隶,封建制中的农民;生产线上的工人,军队中的士兵——他们都不过是起着工具的作用。
看上去格拉夫上校是个奉行极权主义的人,但我们看到有时他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的憎恨。或许他心底里并不像这样做,但为了集体——人类——他却别无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就连格拉夫上校也是一个工具。集体中的个体也许有阶级之分、职业之分,但这不改变个体作为集体工具的本质。集体这台机器所要求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这台庞大的机器中各司其职,无论身份高低、地位贵贱。皇帝是一国身份最高、地位最贵的个体,可他依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他可能不能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他是维系集体存续的关键个体,也就是最关键的工具,牵一发而动全身。
被无政府主义者奉为信仰的乌托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在集体意志面前,个体意志是无力的,个体感情是无处宣泄的。个体为了发展组成集体,而集体确实保障了个体,却也时不时泯灭了像安德这样的个体,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重悲剧。
  
第二重悲剧
  
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依靠,共荣共亡的关系。现在将视野放宽一些就会发现,这个集体很可能不是孤独的。一个集体将与其他集体接触,而第一次接触的结果可能不是那么美妙。即便是现实世界,不同的国家间已经频繁接触了千百年,冲突还是层出不穷,第一次接触的艰难可想而知。
作品安排了人类和虫族作为第一次接触的两方,而二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通过血腥的战争拉开帷幕。电影中对于原著中明确交代的虫族进攻人类的原因,说得含糊其辞;而小说讲得很清楚:虫族想殖民地球,但并没有把不能心灵感应的人类当作智慧生物(“我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直到遇见你们,但我们从没想过不能梦见彼此的梦的孤独生物也会有智慧。”)。就像人类不会留心脚下的蚂蚁一样,虫族也没有留心人类。直到双方开战,虫族才发现铸成大祸。
战争最初的原因不是什么利益纷争,而单纯只是误会;人类在遭遇攻击后,所做的事情不是调查。虫族的强大和对灭绝的恐惧使人类孤注一掷,意欲对虫族除之而后快,并发动了对其的灭族战争。用安德的话说就是:“把他打倒只是赢了一次,我想每次都赢,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来找我了。”
这就为故事蒙上一层荒诞色彩了。几次战争的损失、生灵的涂炭,毫无正义与荣誉可言,一切皆是徒然。
这是一件何等可悲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安德遇到了虫族女王,感应到了她想说的话:“如果我们能一早与你交流就好了。”她也对命运无情的嘲弄做出了自己的控诉:“请你们记住我们,不是作为敌人,而是作为遭遇不幸的姐妹,被命运或上帝或进化改造成为令人憎恶的异形的姐妹。”
文明与文明的交流,总是从碰撞开始,这影射了人类文明的第二重悲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悲剧过后,作品终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丝希望。
小说结尾处,安德接受了虫族女王托付的虫茧,并记下了她最后的倾诉:“我们将原谅你们杀了我们……前往我们的家园吧,地球的儿女们,住在我们的隧道里,耕种我们的土地。我们做不到的事,现在都借你们的手来完成。树木因你们而茂盛,土地因你们而肥沃,太阳因你们而温暖,行星因你们而繁荣。”
电影结尾处,虫族女王没有说话。她用看上去很恐怖的节肢,拭去了安德眼角的泪水。
这段话,这个动作,是全作最感人肺腑的片段,仿佛一道光刺破了黑暗的宇宙,是尔虞我诈的利益斗争中最具人性的闪光点。
  
第三重悲剧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安德在作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夹在两个集体冲突中的个体,是置身于母族与异族战争的第一线的士兵。经过前两层的铺垫,到了这一层,应该说是已经到了作品的思想核心。
要理解这一核心,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为何安德被设定为一个小男孩?为何战斗又要以游戏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点设定绝不是噱头,而是有其深意的。
选拔少年作为舰队指挥官的计划,是人类击败虫族第一次入侵后开始的。此时人类惶惶不可终日,自认正处在生死存亡关头。所以人类统治阶级采取了更加极端、激进乃至龌龊的政策,其目标就是一劳永逸地消灭虫族——就当时人类险遭灭绝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颇能体会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
然而要实施种族清洗计划,这不是常人所能领导的。首先是技能方面,这需要超人的战略战术和战斗技能,所以指挥官要从孩子开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武器;其次是心理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要能承受重压,而且关键时刻下得去手。
很显然,要找到符合两方面要求的士兵,最好是“从娃娃抓起”。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优良的基因,进行艰苦的训练;心理方面,孩子更容易操控,对孩子更容易进行愚兵政策,让他们不怀疑自己的使命。
这还不够。格拉夫上校看重的、高于此的是:战略战术高超、对敌人冷酷无情的同时,还必须对同胞充满热爱。
滑稽的地方在于,这可能吗?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终结另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后,还能安心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和以前一样,和蔼可亲呢?
这就是最体现作者天才的地方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游戏。
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在此无缝衔接:
孩子是最容易操控的,安德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只有把这一切看作游戏,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安德的恶才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给敌人并在需要牺牲自己人时毫不犹豫,而同时他的善才会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心底里,他的内心才不会受到善恶冲突的煎熬。当游戏结束、噩梦终结时,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无邪。
可惜,事与愿违。现实就如同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这不是游戏。当我们看到安德得知他刚刚在最后的“游戏”中灭绝了一个种族的真相时,仿佛可以听到安德心碎的声音。
夹在集体冲突间的个体是第三重悲剧。安德的哥哥彼得、姐姐华伦蒂都是技能高超的孩子,但一个被培养得过于“恶”,一个则过于“善”,于是被淘汰,成为计划的牺牲品。
安德天生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者,是他哥哥和姐姐的折中。即便如此,他也在极端的技能、心理训练和内心的挣扎中几近崩溃。而且比哥哥姐姐更惨的是,在他攻灭虫族保障了人类的利益后,对他的折磨还没有结束,他又在误会解开后主动承担起帮助虫族延续后代的责任,以此来赎罪。
尽管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有罪。
安德只是个孩子,凭什么要承担起两个种族的未来呢?可是他无法责怪任何人,唯有像虫族女王一样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母族、异族与个体的关系上,电影通过各个角色作为代理人,交代了各方观点:
格拉夫上校说:“重要的是,我们赢了。”
华伦蒂回答格拉夫上校的话“人类需要他拯救时”说:“谁来拯救他?”
安德说:“我打败敌人,是因为我了解他们。当我了解他们时,我爱他们。”
格拉夫上校代表母族,华伦蒂代表个体,安德则代表异族——他已经由母族的士兵,变为两族的桥梁。这样一来,他就超脱了个体与母族的局限,从更大的视角,俯瞰着全宇宙的芸芸众生。这可能是他从命运的无常和诅咒中,获得的唯一补偿和慰藉。
  
第四重悲剧
  
行文至此,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成过眼云烟,随风去了。我不禁想起一句关于二战老兵的名言:“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被遗忘。”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无论在前三层悲剧中受了多少苦,只要苦衷被人理解,奉献被人感激,不得不做的事被人原谅——最重要的,被人铭记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也许那些委屈就都不重要了吧。
可是,就连这些都是奢求。随着时间流逝,人和事都被人遗忘、被人误解、被人恶意歪曲,历史早已面目全非。在时间已是3000年后的续作中,安德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恰恰相反,由于其灭绝虫族的行为,被人当成了凶手、杀人犯、战争罪犯。命运的诅咒只有一生,历史的诅咒却是生生世世,这是第四重悲剧,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剧。
这里再次体现出安德的伟大。他开创的一个行业(电影中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在了马泽.雷汉的身上):死者代言人。这也是下一部小说的名字。他努力去讲述虫族真实的故事,讲述这场战争真实的始末。恐怕,在这场悲剧的、没有胜者的战争中,只有为那些死去的人代言,才是活着的幸存者们的应有之义吧。
  
结语
  
很令人诧异,这部以孩子为主角的作品,竟是一部沉重的悲剧。若是作为儿童读物,不知道孩子们会学到什么——没有童趣,没有乐观,没有开朗,只有与年龄不匹配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以及沉甸甸的无奈。
但在结尾处,安德与虫族女王达成和解时,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部悲剧要以孩子为主角了。这部悲剧,最终还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试想,如果安德是一个大人,世事的磨砺早已使他不会轻信别人;而出于对种族的“责任感”,他也不会相信敌人。可有的时候,和平的达成,正是需要一些天真、一些幼稚、一些孩子气、一些理想主义。历史反复地证明,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直到这里,我才由衷地庆幸,此时与虫族见面的,是个孩子,而不是个大人。
在陌生星球狂舞的沙暴中,恒星的光芒穿透阴霾,一个年轻的孩子与一个濒死的虫后,凭一己之力,为互相不信任、不理解而饱受战火的两个种族达成了和解契约。想必小读者、小观众们看到这里,也该受到鼓舞吧。
时势造英雄,安德无疑是上个世纪塑造出的最特别、最吸引人的英雄之一。他最后选择进入光速飞船,在相对的永恒中永远地飘泊下去,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对两个种族的历史责任,坦然接受命运的诅咒,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呢?他孑然一身地来,又孑然一身地去,唯独留给世人一个难以企及的萧索背影。

 短评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

4分钟前
  • CNBorn
  • 较差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两个字:太短。原作的容量,分成三部绝对不成问题,按霍比特人的标准可以拍六部,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不过瘾,战斗室设计得那么帅!多拍几场战斗嘛!IMAX《战斗室的故事》我绝对掏钱去看。改编算及格,选角到位,本可以更好,可惜。

10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昔日被开除暴力少年拯救全人类,知情人爆料竟是多年沉迷游戏练思维!——独家人物专访《少年安德变形记》

12分钟前
  • 妖蛾子
  • 还行

作为改编电影,其实可以给到4星半的。咱们这疙瘩的《三体》就别按照这个水准去幻想了,能在最近5年里把《超新星纪元》按照这个故事的水准给拍出来就很牛逼了。

17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烧了大把的美钞,片子的工业属性很棒,观赏性上还是很不错的,制作的每一关都很优秀,只可惜遇上了一个平庸的导演,他还是一个平庸的编剧,毫无个人特色,就一毫无辨识度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监工,折腾了一出没有冲突、不见策略、不高智商的流水账。阿沙·巴特菲尔德,记住你的名字。★★★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看这个电影之前还是先去读下原著吧,不然前半段影片根本没讲清楚。 原著前大部分都是精英和超人哲学,到了最后才有令人震撼的转折,而影片的转折暴露得太快,前面安德的智慧和天才刻画地只不过是小儿科一般,和美国小朋友过家家一样。

2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据说原著小说相当牛逼。没看过原著,真的很难get他们在干嘛…导演把一个和指环王一样设定庞大的故事拍成两小时的儿童片了= =不过因为演员和特效的关系,当成爆米花片看还是相当爽的。【我Asa出落得好帅了啊尼玛超越年龄的演技每个眼神都在讲故事啊好莱坞未来十年的帅哥就看你了T T

28分钟前
  • 小小鱼
  • 推荐

相当平庸的改编,仅是把原作的故事以非常流水账的方式走马观花般呈现。男主角的性格也毫不突出,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原作的战斗室对战呈现多场有趣的策略,这里也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了。仍是一次取舍不当的改编。勉强及格。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过原著的一定喜欢这片,没看过的可能当儿童片了。。。可惜删了好多原著情节,而且Ender成长也太快了,不过当零重力战斗室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感动的鼻子一酸,尿了出来。。。

35分钟前
  • 山头那颗葱
  • 推荐

没看过原著,作为非科幻迷我觉得这片子已经拍得很不错了,ender的扮演者也演得不错,很是惊讶Hailee这姑娘竟然是96年的!还有Abigail Breslin这个阳光小美女已经长这么大了!科幻片还是只有美国人能拍,其他国家都hold不住。戏里面很喜欢ender和姐姐在湖上的那段戏。

39分钟前
  • 柳媚花娇
  • 推荐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就是个周末档的午后儿童片,简单流水帐的剧情,缺乏内心戏的面瘫主角和配角,比比划划的表演,昏昏欲睡的特效。无重点,无层次,无人物,毫无吸引力。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和刘慈欣、姚海军、小姬、夏笳、吴岩 等一起看的,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出色的改编。近两年除了《地心引力》没有哪部科幻片明显能胜过此片!完全不理解为何口碑一般。影片有故事有场面有人物有深度,结尾部分极大提升了主题。四星半。强推!影片前半部分有很浓的《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48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四星的原著一般只能改编成三星的电影。没有自己的风格是致命伤。删减太多情绪铺垫根本不到位,场面倒是有但浮于表面,而且小孩主角的年龄虽然已经改的变大很多但还是诸多受限,原著对文明人性的思考电影根本没有表达好无法引起共鸣。哈波其实挺让人怀念的。

53分钟前
  • Hawl
  • 还行

毕业即失业的节奏好赞。#这回我是在吐槽#

55分钟前
  • 科学的京兆眉妩
  • 力荐

不怎么算是儿童片吧。没看原著,电影还好吧,有流水账嫌疑,我觉得可以拍到更好吧,分上下两集,上集结束可以拿模拟仓枪战为结束点。三星半,能看。

60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看过原著给4星;没看过的直接看片子会睡着。。。

1小时前
  • Fan
  • 推荐

为了imax而来。放映机出问题,还来了个中场休息。强大的小说党面前片子拍的一般。东拼西凑的情节跳跃好大。怎么就连升三级还换了导师。少年版Gravity,少年养成游戏,少年星际争霸。最后一次集体训练排得不错。阳光小美女超过大地惊雷女。配乐也算契合流畅。少年你慢些走,我们观众有点跟不上。7.3

1小时前
  • LoVe
  • 还行

就是几个游戏打的特别牛的孩子组成一个战队击败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1小时前
  • 点不着的烟
  • 还行

没看过原著,电影本身比较热血,主题是理性版的《星河战队》,模式则是少年版《星际争霸》,特效场面相当宏伟花哨但缺乏质感。片中团队作战,让我想起以前跟弟兄们通宵联网的场面,节奏太像了,喜欢打游戏的肯定喜欢这片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