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

动作片美国2003

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薇薇卡·福克斯,达丽尔·汉纳,大卫·卡拉丁,迈克尔·马德森,朱莉·德赖弗斯,栗山千明,千叶真一,刘家辉,迈克尔·帕克斯,迈克尔·鲍文,国村隼,大叶健二,风祭由纪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剧照

杀死比尔 剧照 NO.1杀死比尔 剧照 NO.2杀死比尔 剧照 NO.3杀死比尔 剧照 NO.4杀死比尔 剧照 NO.5杀死比尔 剧照 NO.6杀死比尔 剧照 NO.13杀死比尔 剧照 NO.14杀死比尔 剧照 NO.15杀死比尔 剧照 NO.16杀死比尔 剧照 NO.17杀死比尔 剧照 NO.18杀死比尔 剧照 NO.19杀死比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5:12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

 长篇影评

 1 ) 俺是不懂欣赏暴力美学的土包子

1。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词典》

这么说的话,电影里至少得包括

A 内容和主题--毕竟咱要“再现和反映生活”

B 声音和画面--毕竟咱得靠它们来讲故事

C 导演和演员及摄像啊,剪辑啊,灯光啊--没有人,靠人工智能它还是完成不了电影的。毕竟咱现在没说动画片。



2。 关于KB的内容+主题

这个论点貌似是要跟编剧过不去。

昆汀大师,您现在是以编剧的身份被我这个P民批驳。


KB的梗概:

一个不知名的女人婚礼上被一伙人杀光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肚子里的孩子。

她幸存之后昏迷4年,开始报仇,列了个5人黑名单。目前杀了俩。



原谅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一下《功夫之王》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P孩老被人欺负,结果他碰到了个上古神器就穿越了。

然后就和大家一起去救齐天大圣,来打败战神,拯救苍天。



——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看到一外国小孩不熟练的舞刀弄棒浑身都不爽,当时把《功》当成阶级敌人一般仇恨着,觉得是玷污了我们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如果是某岛国人看到KB……不知道会不会以传说中的武士道精神被玷污来抗议。如果这样,在此说一句,谢谢。


为了对比,我从“豆瓣电影”tag“暴力”中,以评分排序的倒数第二页中,选择了一部《终极囚禁》观看,故事梗概如下:

一群天天在学校受欺负的高中生决定报复,于是在他们开party的时候,把风云人物们都搞昏,再开始杀。

童鞋们啊,你们不爱校园暴力片,不爱西游记改编片,就那么爱这个孕妇复仇故事?

所以,昆导走的不是剧情流。




3。关于KB的声音+画面

人家昆导都说了,这个剧是向自己酷爱的类型片致以敬意,其中包括意大利西部片、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电影和动画片。

所以我们看到了——

A 西部片。警长那范儿,婚礼外那景色,台词那笑点……

B 中国功夫片。昆导向李小龙致敬了,人是香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功夫片的死忠fan。李小龙那身黄色,Crazy 88的“面具装”据说是和青蜂侠的造型颇有渊源的。

C 日本武士电影。这个太明显了。刘童鞋一身白衣的在一片雪白中战死鸟,纯白色中一抹红。这太符合岛国电影的形象。(想当年咱小时候看《紫日》的时候里面有个岛国loli。。想当年咱视听语言课上昏昏沉沉的看《罗生门》的时候。。题外话,收住。)

D 动画片。嗯。很长一段。

所以,这是致敬片儿。而且,人家把这些都揉一起了,而且,不是特奇怪。
(咱就不提那明明穿着短袖去的,可是突然下雪时怎么回事这件事了昂。咱也不提明明是21世纪怎么可以带刀上飞机这件事了昂。咱就不提那飞机高端到乘客座位旁边专门有“刀座”了昂。影片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的嘛。)

所以,这揉的不错,体现的不错,所以这个”杂种“很强盛,赢得了豆瓣童鞋们一片美誉,拿到了7.9的高分。当然不会只有一个理由。

——传说中的”暴力美学“

我看到影评里说到暴力美学的童鞋基本上就是剧透,然后感叹“好美”,ending...(无所指。)只听过美学,没听说过暴力美学,遂百度之。

在此给和我一样不懂的TX普及一下: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

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很显然,昆汀大师渲染的很刺激,

“特效师Christopher Allen Nelson说制作2部《杀死比尔》电影一共用掉了450加仑假的血。”合着是1703.435301L。农夫山泉600ml/瓶,等于用了快2840瓶。

所以我信了。我信了传说中的暴力美学,就是类似”扬起一把纸屑,在悠扬的琵琶声中,往自己头部开一枪,慢镜头倒下……“这种。

所以,该片中……唔,突然发现暴力美学无处不在。。

大概我们在中国见得暴力美学事件太多,这原因当然是因为吴宇森创造了它,也因为暴力的东西你不美一点广电总局不让你过啊~~

原谅我冷血的对该美学没什么感觉。

对那喷洒的大量假血,除了感觉很假,就是感觉很假。在第一次喷出的时候,我还HLL的笑了。囧。

话说一般人流血2000CC就休克。我们顽强的sofie,在那么一大滩之后,还活下来,活到了最后还见到了boss跟他聊天……她果然不是一个人!!!!



4。 关于KB的演员们

导演我就不讲了。这镜头操控的能力,昆汀大师一直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演员……硬伤。

我知道我不能苛求什么,群架的戏还能怎样。

但,亲爱的袁和平老师,您是大师级别的武术指导,您训了他们三个月,传说中还很严苛,但训成这个样子……

所以,果断认为:演员资质太差。

想来也是,在中国连续剧里,找几个会武术的替身,大场面的时候找群众演员貌似也是小case..

记得有一镜头是一黑衣哥们从楼下不知道咋的飞上来,感觉都能看到威亚……那哥们还很淡定的上去以后摆了个pose,再被干掉了。当时,一不小心,又笑场了= =




5。补充

1。这部片子不会影响昆汀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不论怎样,当年的低俗小说给我的震撼至今还有余温。

2。所谓的暴力美学,在西方崇尚感官刺激,而东方则玩神秘和诗意,这部KB算是东西结合的产物。可惜,我倒是觉得,刺激得嘛,太假;神秘的嘛,太装,貌似结合,实则符合了之前”杂糅“的追求。昆汀TX,你玩得很HAPPY啊~

3。写这个评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给2星或3星的影评后面写类似于”推荐看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我对事不对人)的话,觉得很好笑。
如果见解不一致,就拿出证据摆出来,或者写出理由让别人信服你。
所以看我这个的小盆友们,请不要太惜字如金,尤其是拍砖的。

同样的,如果你说你爱的就是这种感官刺激的暴力美,因为爱到骨子里,所以给5星。那当然无可厚非。只是,难以置信这么多人都……都……

其实我还是在不爽为什么这部片子会分数这么高,哎~~

4。果然还是要现实的提到打分的问题。
1颗星 给本片配乐。谁让人昆大师是音乐爱好者。
1颗星 给昆导又一次玩了大家,用5500万就赚到大票房和高分掌声鼓励。

 2 ) 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最好别看任何影评,确定自己不晕血,找两张乌玛瑟曼的照片看看,能接受,好了,可以开始看了。你得看她两个钟头呢,搞不好还是四个钟头。

剧情非常简单,虽然用了各种悬念各种插叙倒叙的手法还是很简单,但是如果一开头就什么都知道也少了很多趣味。拍摄手法非常美,明知道他在装B,在摆拍,在为了美而砍人,但是还是非常惊喜。
所以看之前还是别看影评的好。

新娘的白纱上沾满黑色的血,黑白的画面中只有一个男声在徐徐讲话,
新娘说“BILL, IT'S YOUR BABY",还没说完,BANG的一声枪声。
然后就响起了美丽的歌曲,歌词和情景再贴合不过,小时候男孩假装用枪打中女孩,女孩假装中枪倒地;长大了之后女孩为男孩哭泣,男孩用枪打中女孩,女孩真的被打中: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太美了,相爱相杀本来就很性感,情境和音乐配合得太美妙了,立刻吸引了我,昆汀又来了,又来他的开头总是在结尾之后,又来了他的所谓圆形叙事,恋足癖和武士刀控又来了,长手长脚,美丽的乌玛瑟曼又来了,杀人和被杀者的默契又来了,昆汀的世界每个人都身怀绝技,极度邪恶、极度冷酷又极度美丽,极度帅气。
没什么多说的,如果你爱昆汀的世界,你看到了天堂。动画、中国港产片、日本黑帮片、日本冷血美少女、极道女大佬、独眼护士、房车牛仔、温柔冷酷怪叔叔、黑妞,连熟悉的TVB武功高手(白眉)都出现了,对我来说,是所有萌物纷纷出场!为了贯彻美感,LUCY LIU非得穿一身白衣在雪地决斗,非得小碎步跃上桌子砍掉别人脑袋;美少女GOGO非得老穿着校服,非得在小刀上挂满小饰品,非得使用怪里怪气的流星锤;加州山蛇非得装扮成护士,伴随着合适得不能再合适的哨声进行一次失败的任务。对我来说这些东西在昆汀的手里,美妙得不能再美妙了,仿佛亚文化文字衫上了T台。真想写信给昆汀,详尽地告诉他我在杀死比尔3想看到什么,我想看到实打实的日本武士切腹,假扮超级英雄的人物,想看到留着及肩金发的王子死在女主角刀下……真是羡慕死昆汀了。
但是昆汀除了有鬼才还是有人性的,他微妙地将比尔和新娘之间扭曲的爱给阐述出来了,一直都是有爱的,只是爱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表现,同学们可别怀疑。
然后看完了,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看昆汀的电影别在那唧唧歪歪”美国那么乱吗?“”哎唷都不是好人“”杀了好多人啊“诸如此类的,被刻成雕像的死人不算死人,别拿电影当社会新闻。
顺带一提,那时候的栗山千明真美,美爆了,鲜鲜嫩嫩水灵灵的;当然苏菲也美,她失去手臂在地上扭动的镜头有点儿微妙,昆汀不是猎奇过吧;LUCY LIU也美,穿和服一副中西合璧的大气样子。乌玛瑟曼当初在低俗小说也是水灵灵,在杀死比尔里有点儿太中性了,不过还是很美。

 3 ) 如此暴力美学,对此片高分的不解

来自9年后的补充:9年前写下的影评,我还记得当时那天带我弟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豆瓣是8分吧,标签暴力美学,我们在广东从小看着港片长大,当然对这很期待,然而看完后只觉得浪费时间,我那会豆瓣也用了一两年,就没注册,后面实在忍不住注册了账号写下,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一段一段的吐槽,是当时看到别的影评越看越恶心就吐槽了起来

再后来我也看了几部昆汀的电影,我引用一下我在评论区的回复吧,昆丁的电影我也看过一些,昆丁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对角色塑造,这点不可否认,但叙事方式和暴力美学这个我并不认同,以我个人角度看电影,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叙事方式就是摄影、剪辑、场面调度这些,这些是服务于讲好一个故事的手段,而昆丁在我看来就是精于耍手段。暴力美学,对于从小看港片长大的我,杀死比尔真的称不上,电影里的这些场面真的看着并不出奇,让我不适的不是暴力场面,是对这部电影暴力美学的跟风吹捧。

…………手机打个分割线…………………

到处溅血就是暴力美学?从这部电影中我完全无法感受到暴力的感觉,更不用说所谓的暴力美学。 对这部片的剧情我不想怎么说,这部片讲的是复仇,但其实不过是借着复仇者个外壳,毫无逻辑的到处溅血而已。里面无逻辑的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 当我看到如今国产动作电影虽是较以前有所不如,但偶尔有一两部在当今还算不错的都无法突破7分,在看到这部7.9分的杀死比尔我还是忍不住发了影评。 这部片分数被打到这么高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要说暴力美学的话,不是随随便便溅血就是了,要让人感受到暴力的刺激感,但这部片我完全无法感受到。 我在想如果这部片的导演换成国内导演的话,还会有如此高分? 评分时跟风狗太多,有时看到别人说这部片有多好,明明是很烂的片,因为一个暴力美学如此高端的词,就以为自己评高分的话是懂了这部片,感觉自己向牛逼迈进了一步。反观某些国产片明明是不错了,大多却会硬在里面鸡蛋里挑骨头,如有一两点不足,就会成为一部片低分的原因。 这部片配乐还不错。给一颗星给音乐吧。

 4 ) 杀死比尔——以下文字涉及暴力,弱者慎入

       杀死比尔是电影鬼才昆汀献给其御用女主角乌玛瑟曼的30岁生日礼物。
    乌玛瑟曼是某个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印度佛教哲学的教授和某个瑞典心理医生的女儿,70年出生在这样一个神秘文化色彩的家庭,俯瞰很多男人的180身高,注定了她既不是一个梅格瑞恩般的娇俏娃,也不是安吉丽娜朱莉那种用性感做利器的内心暴虐女。不是每个女人都敢在40岁前结三次婚的,而且其中一个还是著名的加里奥德曼。
    其实2004年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被看过一次《杀死比尔》——说被看是因为那时不懂得看电影,更不懂得人生,加上那时还不算巨喜欢暴力电影,所以我也就匆忙忙看了个大概,记得电影好看,知道杀人痛快,仅此而已。
    然后决定在传说中的莫瑞克登陆的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用屏幕上的暴力来给自己壮胆——典型是个巨怕打雷的大龄宅女的小样儿。
乌玛曾经是比尔领导的暗杀小组的核心成员,是比尔心爱的女人。一次行动中她发现自己怀了比尔的骨肉,那个瞬间她决心从比尔的女人变成女儿的妈妈,为了给女儿一个清白的人生,她消失在比尔的射程,打算找个简单的好男人结婚。但是比尔怎么会允许乌玛的背叛,在乌玛的婚礼上带着一群黑衣人着黑枪翩翩而来。“比尔,”新娘请求说,“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但是回答她的是“砰”的一声枪响!还有死去的9个无辜的亲友。5年后她在一家医院醒来,就立刻开始着手一次从得克萨斯到冲绳、北京以及墨西哥的复仇之旅,为了一个目标她要大开杀戒。“当我到达目的地之后,我将杀死比尔。”
    一个简单的复仇片,却因为导演的鬼才,把所有的浴血镜头重新快意一番——他用心把教堂的所有重度血腥镜头都处理成黑白,血让镜头生出重重阴影,也代表着那个瞬间在乌玛记忆中的模糊和痛。这是一个柔性的极端。在另一端,乌玛复仇之旅,尤其是上半部,日本之行,小昆把死人当玩具——要么是被刘玉莲砍下来提在手上的脑袋,要么是象开香槟酒瓶一样水柱冲天的喷血,要么是刘云莲手下88个敢死队员在战场上被乌玛砍下来孤零零的胳膊大腿,一池水变成了煮开的红酒,可一转身拉开和室的门,屋外的蓝湄天空却飘着再美不过的初雪,静静的听不见一丝呜咽,雪地上站着白衣白袜的刘玉莲,纯洁的如个仙子,可惜十分钟不到,仙子的头顶就被削去三分之一露出蠕动的脑回,因为她当年参与教堂浴血,欠了乌玛的命。你说这算是暴力美学?还是美学暴力?但,你绝不会觉得恶心,快意和快感象大夏天麦当劳的大杯冰冻可乐一样从头到脚,你会不自主替乌玛觉得畅快,因为这些在她刀下接连死去的人,值得被她这样暴死。
    出来混,总要被混的。
    顺便说句,刘玉莲演得真不错,那一段交待她身世的动画也不错。小昆的鬼,就在于他学什么像什么,玩日本就玩小动画,玩中国就玩白眉老道,气场都很足很到位。
    乌玛杀啊杀的,一直杀到最后的大BOSS,却发现他和她的女儿还在世,被爹地捧在手心抚养着,小丫头明眸善睐精灵古怪,却在懵懂中已经有了杀死金鱼的纪录。乌玛万念焚心,之前对比尔积累的仇恨和一路高涨的杀意都化作对女儿碎碎的柔心,她哄小天使睡觉,轻轻地抚摸着女儿的身体,象是在滑过一件高久的瓷器,又象是遇到一件马松马丁马杰拉的衣裳。
    然而天使的房门一关上,她和他最后的清算终于开始。他能杀她,却不,只是动用了“招供药”让这个钢铁不入的女人说实话,他只想知道她当年为什么要离开他。两个人的战争都由他们的眼神哗啦啦打完了,那把服部的名剑也只在出鞘之后就被另把服部的剑鞘收去,最后的招数简单到只有5下点穴,当然,是乌玛从白眉道长那学来的。
    比尔擦干净嘴角的血,站起来整理衣服,“我看起来怎样?”“很干净。”,五步内他的心脏已爆破,可是他努力让自己死得很有尊严,因为这是他欠她的,他甚至等着她来杀他。
    让人肝胆剧裂的一个镜头是从高处顶拍的大结局,大小BOSS或死或残,乌玛的女儿坐在床上看动画片,乌玛躺在浴室的花地砖上,抱着一个毛绒玩具哭得肝胆剧裂。那不是万死不死中的侥幸,不是达成终极目标后的激动,也没有了曾经只有的仇恨,而是爱,亲手杀死自己曾经深爱的比尔。
    因为她有这个权力。也因为她没有别的选择。恨,都是爱生长出来的。
    有种女人的自身小宇宙真得很强大,甚至自备守护天使。如果你是她的爱心小名单上的人,请你好好珍惜;如果你曾经是她的爱心小名单上的人,请你一定要小心。
    她不一定需要亲自来杀你,因为最美丽的复仇是没有血迹的,最美的复仇是不杀,是忘记。
    如果时间是她的利器。
    如果时间是利器,请让我们忘了那片海。
    诡异的是,扮演比尔的演员,2个月前在美国“自杀”身亡。我们只能相信,不是乌玛杀死的。
    
——2009/8/8,一个好日子。

 5 ) 中二到爆表的人设,本片只应该做成动画……吗?细数《杀死比尔》中值得学习的镜头语言

本片毫无内涵,毫无逻辑,但我还能看下去。昆汀在讲故事跟镜头语言上真的有门道。

对于喜欢暴力美学、邪典电影的朋友可能是好片。

本片毫无内涵,毫无逻辑,但我还能看下去。昆汀在讲故事跟镜头语言上真的有门道。

即便我不是很喜欢本片,但本片有非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顺便,我终于知道《变身特工》威尔史密斯在日本的情节是在致敬本片啊!当时,看的时候我就想,这个似曾相识的画面仿佛在哪部电影里出现过。

* 本文虽然有目录,但说到底只是我正好有时间写着玩儿的,大纲废话型影评。并不是课堂论文亦或是正经影评,如有疏漏及不客观之处还请见谅。

*本文标题党!可能让您失望了,在此深表歉意

一、精妙的镜头语言——人物命运皆在镜头中

一开始,女主看刘玉玲从来都是仰视。镜头从下往上,仰拍。

无论是在回忆中,还是现实中。

回忆中,女主始终处于被俯视的状态。镜头仰拍

在复仇之前,二人的地位天壤之别。

女主始终处于弱势。而刘玉玲作为Top,作为日本黑道的Top,作为杀死女主的凶手之一,始终也是强势的一方。

在日式食堂,刘玉玲为首的团伙在二楼吃饭。这个设定是刻意而为的。

女主第一个伤害的Sofie,是从二楼下来到一楼,被女主擒获。

接下来,被刘玉玲派遣,打女主的黑社会们也都是从二楼下到一楼,然后被女主

然而,当女主干掉crazy88人,镜头给了打遍天下无敌手(误)的女主一个仰拍。这个镜头与一开始,她处于「挑战者」时,刘玉玲所处的镜头(上图)几乎一模一样。

说明她与刘玉玲的身份与关系,开始逐渐变化。

看图说话:

女主杀完一圈crazy88,在二楼俯看

当女主打开日式纸门,进入到清冷的雪夜,something has changed.

刘玉玲一身洁白与背景融合,强化了她的客体性。

然而女主一身黄+血迹,更多的是强调她「闯入者」的身份,她依然是一个「挑战者」,但是相比于在日式食堂中,这个「挑战者」的身份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女主在画面中相对较大,观众是随着她的视角进入画面,她始终是故事的主体。

刘玉玲一身洁白与背景融合,客体性。女主一身黄+血迹,闯入者的身份,画面中相对较大,强调了她始终是故事的主体。

打斗一开始,刘玉玲先脱下木屐,然后俯下身子,捋自己的衣服。这个镜头中,女主主体巨大(黑影部分),刘玉玲呈现低势。镜头强调了女主——如果要单纯描写刘玉玲捋衣服这个动作,或者说她行礼也好,可以不带着女主的关系。但是偏偏带了,并且女主的身体却占据了镜头中2/3的位置。

此时,女主「挑战者」的身份几乎没有了。

女主主体巨大(黑影部分),刘玉玲呈现低势。镜头强调了女主

刘玉玲一刀划破女主背,刘玉玲嘲笑女主,白种妞就喜欢耍武士道,隐含的意思,女主你对武士道精神一无所知。

然后,等女主摇摇晃晃地从雪地里站起来,说,Attack me with everything you have (放马过来)

刘玉玲向女主道歉,为她刚才嘲笑女主道歉。

潜在含义,刘玉玲从女主坚韧不拔顽强意志中看到了武士道精神。

之后几个短暂的镜头,在女主伤到了刘玉玲之后,进入了下面这个镜头,二者对视,镜头处于水平——暗示着,这其实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决。

女主已经从弱势,变成了与刘玉玲势均力敌。

刘玉玲在这个镜头中可真美啊

二、成功的纸片人物塑造——人设中二到爆表,更适合动画

《杀死比尔》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缺少故事的核心。

“复仇”本身只能成为推动情节前进的助推器,而不能成为火箭主体。

女主复仇的内核动力不够强烈,电影中着墨较少,因此作为邪典亦或者R级片毫无疑问是棒的。但是作为电影,故事是核心的电影。“复仇”这个立意实在太单薄了。

或许,更容易制造视觉盛宴的动画,适合本片。

· 动画&真人 (I.G.社)

影片结尾,出现了这么一行字——Japanese Anime, Production I.G., Tokyo, Japan

等等!

Production I.G.?是我想的I.G.吗!那个制作了近十年运动番天花板的《排球少年!》的I.G.社吗!(这个形容可不是我说的,是泛式说的,但我十分认同)

出品了《攻壳机动队》TV版,《罪恶王冠》,《黑子的篮球》,《心理测量师》,《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等的I.G.社

Chapter 3 The Origin of O-Ren 结尾O-Ren站在高楼准备刺杀

个人观感,整部片子最自洽的部分就是动画。

在动画中,出现再血腥,再不符合常理(O-Ren一瞬间从男人身上,跑到了床下,并连续精准射击4次,先射中膝盖,再射中倒下的人头,如此2次),都并不突兀。而这些在真人电影中,都是观众必须用自己脑细胞刻意忽视掉的非自然呈现。

就像,在女主屠杀日本黑社会88人的剧情中,我们不得不面对,非自然喷射的血液,抗拒牛顿三大定律飞起的女主,仿佛不受重力控制地断臂……

即便昆汀已经用黑白,去弱化只写非自然现象,这些夸张的血腥,可是所有非逻辑、非自然呈现,都是我们必须说服脑子忽略掉的。

观看中,当一个非自然现象呈现,都会造成我们脑子一顿。

而在动画中,这个情况非常少。

无论女主多么反自然,镜头内血液喷射多么反重力,我们的脑子不会有那个一顿。

所以我个人认为本片更适合动画化。

但是原因不至于这一个。更多的原因是中二到爆表的人物设定。

· GOGO 果果

暴力日本女高中生。

单单这么一个词,相信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形象。而GOGO的形象,恰好符合我们脑海中的想象。

作为一个工具人,她纸片得合理,纸片出特色。

暴力+17岁JK制服女高中生,反差萌跃然纸上。

GOGO穿着JK舞着流星锤朝女主杀过来

非常简单的例子,GOGO单挑女主。拿着流星锤下楼。听到女主说的话,轻微内八,捂着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就像是普通日本女高中生一样。

然后下一秒,GOGO一边下楼梯,一边脸色就变了,恢复到了经典的、带着一丝杀意的三白眼,质问女主“You can beg better than that.”

简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暴力+17岁JK制服女高中生”反差萌感。

GOGO与女主对决,表情上明显的变化

· 女主

女主的人物塑造上比较失败。看完本片之后很难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演到底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女主呢?

睚眦必报?

身负血海深仇,潜心苦练技艺?

意志力超群?

即便杀人如麻,但对女儿的爱高过一切?

武士道精神?

其实这些都多多少少有一点,但是我们并不是通过看电影,感受出来女主的性格、特点。而是通过简单的情节用逻辑推导出来的。因此,我们并没有对女主有任何共鸣,或者对她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有什么深刻的感觉。

看完电影,我们或许对GOGO的印象,都比对女主的概念清晰。因为GOGO的定位明确——日本暴力女高中生。

而女主也只是情节的推动人,她更像是一篇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统领情节,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女主中二到爆表的人设。感觉像是漫画里的角色。

女主形象塑造不起来,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也是前后没有统一的台词语感。

比如这里的台词,哦,这台词设计真是太糟糕了。

“有保住小命的人,识相就快滚吧!”

其实到这一句,一个仰拍女主拿着武士刀,站在栅栏上的镜头,这里的情节已经足够了。展现女主杀人果断、万人能敌、胜利的意味都传达到了。但偏偏这句之后还有一句,

“不过……被砍掉的四肢都要流下来。他们都是我的。”

我:……?

……何必呢?

这句不单破坏了之前营造的万人能敌、胜利的意味,还给人如鲠在喉的感觉。中二值爆表

- 穿得像是李小龙,但毫无李小龙的哲学内涵。

女主所有的行为逻辑就是复仇。没有深层次的行为逻辑。

· O-Ren (刘玉玲饰演)

这个角色的塑造是相对成功的。她没有那么纸片,甚至她的人物完整度要比女主还高——我们知道刘玉玲小时候的故事,知道她为什么能够成为黑道之首

这个角色的肃杀之感,一方面是从她本身的杀伐抉择;

哦,我只想疯狂放图。刘玉玲太美了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她身边的人营造氛围。

刘玉玲周围簇拥着各种厉害的小弟,而他们都以刘玉玲为首。

举个例子🌰,女主在刘玉玲房间外窃听房间内的声音,这时,刘玉玲像是有所感应,往门外扔了飞镖。没有打中。就派遣GOGO出去探查。

老大的气场就是这么建立的。

她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只需要派遣手下就可以了。

大姐大身后带着一群人。刘玉玲这里穿着日式木屐,仿佛在平移着走路。然而雪白的和服背后是一柄长刀。食堂的服务员&老板对一行人毕恭毕敬

三、色彩&炫光

(略)

主角进入2楼,老板娘把电闸拉了。通过地面的反光,以及背景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显然不是真的房间。导演通过光影去营造清冷+杀戮对比的氛围

四、毫无武士道精神的武士道精神

· 音乐 ——日本的精神

音乐是最容易调动人情绪的,所以当悠远的音乐响起来,我们自然而然想起那一种气氛。

在日本,制作武士刀那里。作者想营造出来一种日本,悠远的意味。

只可惜情节上并没有营造出那种氛围,光靠音乐是带动不起来的。

· 镜头美学

害,我其实是只想放刘玉玲的美图

· 台词/情节——导演到底懂不懂什么是武士道精神?

雪夜对决的时候,女主被刘玉玲一刀割了背,趴在了地上,刘玉玲发出嘲笑,说女主,

你打斗不像武士,至少死法可像武士

我表示深深的困惑。

感觉这里,导演是想让刘玉玲说出来嘲笑的话。嘲笑中带有一点风趣。

可是“死法像武士”,是怎么个死法呢?

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

百度百科“日本武士”是这么写的。根据我自己有限的知识,也是这么理解的。

那么像一个武士一样死,那不就是死得其所,为了她自己的理想,亦或是“不畏艰难”地死去

——那这不是表扬吗?哪里是嘲笑了。

所以,这句台词就很让人困惑。

刘玉玲在打斗之前先脱下木屐。非常有仪式感,也很有美感。

脚踩在雪地上,静默之中传来一种肃然。

五、巧妙的非线性情节——让无聊的故事变得有聊

· 非线性叙述

· 名单——线索

以后再写吧……还挺想仔细分析分析这一部分的。感觉用得上。

大家觉得有所帮助可以点个赞,谢谢啦!

 6 ) 看电影,看台词

我一直都认为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其中的台词必定是要能够给人以深刻触动的感觉。它会停留在你脑海里,和画面一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它们其实只是些词语,而独特的排列方法将它们组成了清晰的句子。然后在电影构成的独特环境下,每个句子又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气息。是这种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些句子。反过来,这些句子又让我们记住了那段场景,记住了那部电影。

看过《Kill Bill》的同学肯定对第一部中那段突然冒出来的动画印象深刻。这段略微有点不塔调的动画完全是为了介绍刘玉铃的身世而出现的。其独特的风格(美式画风加日式武打)暂且不提,能够专门抽空把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这个第二女猪脚(算是吧)上可见昆仃对这个角色的重视程度了。

以下是本人的最爱《Kill Bill》中我认为中最酷的一段台词。并非来自于女主角乌玛瑟曼,而是在这部影片中大放光彩的华裔女星刘玉铃所扮演的曾经的女杀手,东京黑帮的至高BOSS。

As your leader,I encourage you from time to time,and always in a respectful manner ,to question my logic. If you're unconvinced a particular plan I've decided is the wisest,just tell me so.But allow me to convince you and I promise you right here and now no subject will ever be taboo. Except ,of course ,the subject that was just under discussion.

The price you pay for bringing up either my Chinese or American heritage as a negative is:I collect your fucking head. Just like this fucker here. And now if any of you sons of bitches got anything else to say,now's the fucking time?!!

事情是这样的:开始么,在刘小姐升级成为女BOOS的那个夜晚,各个黑帮的老大们正欢聚一堂,高高兴兴的喝酒谈心庆祝新老大上任,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不识相的臭小子摆了个臭脸,猛一拍桌子。大家就不爽了,问你小子干啥呢找抽啊没事拍什么桌子。这小子就很拽的说没啥事儿,就是觉得不爽了。大家问他咋不爽了,他就说咱们的老爸们创建了这个帮会啊我爱帮会胜过爱我儿子啊可是现在居然让个中美混血的婊子成了老大这不成倒退了么。然后下一个瞬间,他的头就飞上了天。掉在了诸位老大的面前。血像高压水柱一样从脖子那高高喷出的。刘玉铃收刀,正身。说为了让你们知道我有多么的认真,下面我用英语讲。(这个理由太奇怪了,不过不管它,谁叫写台词的昆仃是美国人)于是就有了如上的声明。

大意是说,作为你们的老大,我鼓励你们来质疑我的决定,没关系啊来吧来吧(多民主的老大啊~)。但是你们如果敢质疑我的杂交优良血统的话,代价就是你们的头——(拎起那个头)就像这小子一样。好了,你们这群狗娘养的臭小子还有哪个有话要说的吗?(下面一群瑟瑟发抖的老头子)

然后她把头随手扔下。 说出了那句至酷无比的台词:I didn't think so.

接着她正色,躬身,行礼。柔声道:好了,会议结束。

刘玉玲的表演很是到位,先是用很妩媚的小女人嗓音,抑扬地让文字从嘴里柔顺的流出,到了最后两句语气突然转折,杀手和大姐大的犀利目光从眼里射出,使整段对话结束在权力与死亡的威严中。最后,当房间沉浸在寂静中时,她又轻声的一句:Gentlemen, this meeting is adjourned,恢复了日本和服女人的贤淑模样。

 7 ) 配乐汇总...

   电影中的配乐,我copy过来的....
   




    1.Bang Bang (My Baby Shot Me Down) - Nancy Sinatra

  这首歌出现在片名字幕出现时,很简单的一首歌,只有一把西班牙吉他伴奏。但演唱者来头不小,她是一代歌王弗兰克·辛屈拉(Frank Sinatra)之女。曲调虽然简单,但歌词却和电影故事很融洽,仿佛"新娘"在低低述说与比尔的恩怨往事。

  2.That Certain Female - Charlie Feathers

  很显然,这是一首快节奏的西部乡村歌曲。在电影中,它出现在迈克帕克斯扮演的德州警察开车来到"新娘"被杀现场的时候。这一段小昆用了《杀出个黎明》(From Dusk Till Dawn)的同样桥段,那放在驾驶台上方的一排墨镜,让影院里所有人都会心地笑了。

  3.The Grand Duel (Parte Prima) - Luis Bacalov

  这段以口琴引领、混合人声的悠扬乐曲当你想起什么?对了,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一听到这样的乐曲,老片影迷的头脑中,都会出现意式经典《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中的镜头:残阳如血,黄沙似雾,枪手们冷静地对峙着,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这段神秘、浪漫同时又有些残忍的音乐,出现在片中回顾O-Ren Ishii童年往事的动画片段中,绚烂暴力中隐藏的是一滴泪水。

  4.Twisted Nerve - Bernard Herrmann

  本段音乐用在"独眼龙"的Elle Driver扮成护士去杀"新娘"那段。口哨向来是人们表达轻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当你听完这段口哨后,你会感觉到令人不寒而栗的诡异肃杀气氛。这段音乐来自于同名电影《Twisted Nerve》,事实上,作曲Bernard Herrmann是惊悚音乐的大师,一生为几十部电影配过音乐;当然,最有名的,还是他和惊悚大师希区柯克间的长期合作。

  5.Run Fay Run - Isaac Hayes

  此段音乐出现在"新娘"坐飞机从冲绳到东京、并下车跟踪O-Ren Ishii车队的过程中,作曲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以给1971年的电视剧集《铁杆神探》(Shaft)配乐而闻名,并因为有部电影引用这段音乐而于197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歌曲奖。

  6.Green Hornet - Al Hirt

  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来自当年李小龙演过的那部电视剧集《青蜂侠》,在电影中用于表现O-Ren Ishii车队气势的那一段,在爵士小号的"吹捧"下,"东京地下女王"的派头一览无余。

  7.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 Tomoyasu Hotei

  这可能是最为观众熟悉的一段配乐了,第一版预告片中用的就是它。非常动感而有其实的音乐,所用的场景正好是"东京地下女王"O-Ren Ishii光临"青叶屋"那一段慢镜头,可一说既有型又有趣。

  8.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 - Santa Esmeralda

  清脆的拍手声,热情迷人的吉他手,典型的墨西哥风情音乐。事实上,它是一段迪士高乐曲,整支歌曲分为人声和纯乐器两部分。电影中并没有完整地引用,只是在"新娘"与O-Ren Ishii的最后决战开始时,用了其中一部分。因为带有弗莱明戈舞曲风格,节奏明快,昆汀用它来配合决战双方的动作,可以说是将"舞"与"武"融为一体了。

  9.The Flower of Carnage - Meiko Kaji

  该曲目也是来自于70年代日本热门电视剧集,用在电影结尾,当O-Ren Ishii倒地以后,音乐就开始响起,怀旧而忧伤的女声,配合画面上的漫天飞雪,一下子将观众拉进片中"新娘"感伤的情绪中。

  10.The Lonely Shepherd - Zamfir

  这段排萧音乐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它已经被用在无数的电影、电视以及广告中了。电影中两次用到了它,舒缓悠扬的曲调,很适合担任"既往开来"的任务,当观众在片尾这段乐曲中走出影院时,肯定会增添对电影的几许思念,以及对第二集的无限期盼。

  11.Ironside excerpt - Quincy Jones

  这段很有爆发力的音乐来自于Quincy Jones六、七十年代的影视作品,不仅在西方很红,在东方的香港和日本也很受欢迎。事实上,昆汀是在1973年的一部香港老片《天下第一拳》(罗烈主演)中听到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对他来说,这样富有爆发力的音乐响起时,就表明主人公要发飙了。因此,他将这段音乐用在片中"新娘"第一眼见到她的复仇对象之时,也就是Vernita Green刚打开门的那一瞬间。他想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新娘"要开打了!果然,下一个镜头,"新娘"一拳就将对方打回屋内…….

  当然,在电影原声带中,还收录了其他几首歌曲和音乐片段,既有日本当代流行摇滚,也有美国城市说唱乐,还有一种名为Krautrock的前卫摇滚乐。但因为它们与经典影视作品关联不大,笔者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然而,正式发行的电影原声专辑中,并未包括电影本身用到的所有音乐素材,下面就是专辑中被遗漏的、但仍然具有很强风格的配乐片段:

  1.7 Notes In Black- Vince Tempera

  还记得电影中的这一个镜头吗:那个名叫BUCK的坏医生进来"清场",结果却发现他介绍的"客户"已经血溅医床;此时镜头从BUCK的面部特写慢慢移向地面,那里是"新娘"充满愤怒的脸……这段音乐是非常诡异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配乐的话,那个镜头的惊悚效果要差很多。

  2.Truck Turner- Isaac Hayes

  又一首伊沙克哈耶(Isaac Hayes)手笔的配乐,来自1974年的同名电影。在《杀死比尔》中,它出现在"新娘"坐在轮椅上寻找BUCK的"打炮车"那段。事实上,这部影片也是伊沙克哈耶唯一一次做主角的电影。

  3.Wound that Heals- Lily Chou Chou

  看到Lily Chou Chou,熟悉日片的观众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对了,此段人声哼唱来自于岩井俊二2001年的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All About Lily Chou-Chou)。原来的曲风是比较感伤的,但被昆汀用在片中"新娘"初见Hattori Hanzo的名剑珍藏时的场景后,多了一种欣喜与忧伤并重的气氛:喜的是有这么多的好剑,忧的是它们都是一等一的杀人工具。这种情绪,恐怕也是片中千叶真一扮演的铸剑大师心境的真实写照吧。

  4.From Man to Man- Ennio Morricone

  个人认为,这是电影原声专辑中漏过的最重要的一支曲目,出现在电影的高潮:"新娘"一剑砍掉O-Ren Ishii的助手的手臂、"青叶屋"的人群疯狂逃散、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人声的合唱极好地烘托了这种高潮的气氛,不亚于歌剧的渲染。事实上,这段声乐来自于1968年的经典意式西部片《死神骑马来》(Death Rides a Horse),光听音乐,就可以想象那种非常华丽打斗的兴奋情景。

  5.Nobody But Me- Human Beinz

  看完《杀死比尔》,观众一定会对其中"新娘"挥舞双剑,在地上一边翻滚,一边砍腿如切瓜的场景印象深刻。那一段用的音乐就是这首歌曲,不过去除了人声。

  6.Urami Bushi- Meiko Kaji

  不清楚为什么昆汀没有将这首歌曲收录在原声专辑中,当第二卷的原声曲目公布后真相大白:它被收录了到了第二集的原声带中。事实上,这是首点题的歌曲。前文也说了,《杀死比尔》的整个故事情节,有向1973年的日本电影《修罗雪姬》(Lady Snowblood)致敬的意思,这首歌正是那部电影的主题歌,同时也是《杀死比尔》的主题歌,出现在片尾字幕时段,不知有多少观众坚持听完了呢?

 8 ) 向张彻致敬,向昆汀致敬

“报仇一定要冷静”。昆汀在故事的开篇就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复仇。而这样的故事主题,加上开头熟悉的音乐和邵氏“SB”字样,就知道远在美利坚的流氓导演昆汀在向自己的偶像香港动作片大师张彻致敬。
虽然是90后,可是对于好些年的港片脑残粉来说,张彻这样的名字依旧是不可忽略的,张彻的电影在现在来看依旧很好看,《刺马》《独臂刀》等经典现在依旧是不可不看的。张彻的影响力在华人影视圈也是无可比拟的,《刺马》的副导演吴宇森在九十年代拍出来《喋血街头》向张彻致敬,前几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依旧是向张彻《刺马》的致敬,更不用说影视圈众人对于《独臂刀》的致敬和翻拍了。
所以,港片粉的昆汀怎能忘了向张彻这样的大师致敬呢!
杀死比尔,首先是一个复仇片,是一部典型的《独臂刀》类型的英雄片,整个故事的建制是典型的张彻式英雄复仇式故事。开头,主人公(英雄)处于劣势,几近于死亡,昆汀不同的是直接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赤裸裸的劣势,新娘被虐待的不成样子,加上大反派(其实是爱人)的变态的话语和脑袋上血腥的一枪,不去渲染反面人物是怎样欺负我们的主人公的,不去渲染英雄人物的反抗,有的只是绝望,而这样的开局无疑更加有力。
然后就是英雄人物大难不死,得遇高人相助。不过我们的主人公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大难不死,可是就她的是没有怜悯之心的警察,接下来等待她的是医院工作人员用她的身体去赚钱,让那些性饥渴的男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还不够,独眼女人还要来给他补上一刀,可是补刀机会都不给,要让她生不如死。昆汀开始部分对于主人公弱势地位的渲染时张彻都比不上的。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英雄还是活下来了,靠着自己的意志。而且得到高人相助,日本高人服部半藏破坏自己的誓言为新娘铸造了一把最好的日本刀,接下来这把日本刀展示了惊人的杀伤力。当然,在2里面,依旧有高人相助,刘家辉饰演的中国高人白眉传授的绝世武功帮助新娘最终完成复仇。
当然最高潮的部分是复仇部分,这也是电影最热血的部分。新娘武功学成之后,手中又有绝世兵器,当然要按照名单逐个复仇了。第一个死的人过于弱势,当然用不上服部半藏的宝刀了,刘玉玲饰演的日本女杀手才是第一部最大的BOSS,所以对于这部分的渲染时很棒的,当然这时候作为港片粉的昆汀不忘了向李小龙致敬,新娘一身黄色衣服,面对一众日本黑帮精英,不得不让人想起猛龙过江里的李小龙,不同的是李小龙靠的是中国功夫,新娘靠的是服部半藏的宝刀(北野武看了一定不满,怎么日本黑帮精英这么菜,被一个美国妹子打的七零八落)。接下来的复仇更是险象环生,不过还是最喜欢和刘玉玲决斗这一段。
为了更好地向张彻致敬,昆汀特意请来了袁和平做动作指导,还请来七十年代很红的动作指导刘家良的弟弟刘家辉(没看过他的影片,据说当时很红的动作明星)扮演中国功夫高人,很多外景拍摄风格也是很典型的张彻风格。
当然,如果昆汀只是向张彻致敬拍一部美国人演的香港动作片,昆汀就不是昆汀了。昆汀无论是拍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加入自己的风格,他只拍昆汀风格,那就是他自己的昆汀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吴宇森,《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有着用不完的子弹,当然还有飞扬的飞鸽,比起同为张彻弟子的吴宇森,昆汀无疑更加暴力,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学。
昆汀的暴力美学少不了音乐,如果没有经典的配乐,昆汀的暴力美学只是暴力,没有配乐的渲染,情节再怎么险象环生,也不会有这么大吸引力。昆汀年轻时候不仅看了好多电影,也听了好多音乐,影片中的配乐曲曲经典,却都不是可以为影片定身量做,而是四处收集而来,大杂烩而成却放的天衣无缝。
印象最深的是独眼女“加州山蛇”出现的时候那一段口哨,这一段口哨是六十年代一部电影《Twisted Nerve》的同名配乐,中文名叫魔鬼天使,放在那里展现的是魔鬼天使一样的“加州山蛇”,用的恰到好处。
一开始,只有单独的口哨音。口哨轻快诙谐,像一个游游荡荡的人四处闲逛,画面也正好是“加州山蛇”步履飘逸的样子:镜头从背影到鞋跟,再从鞋跟到手中的伞柄,最后拍到正脸,每一次切换都像口哨音一样干脆轻快,此时除了“加州山蛇”脸上的眼罩,并无惊悚之感。随后,合成器伴奏音加入,时间正好卡在“加州山蛇”移出镜头而画面沿着空荡荡的医院走廊前行的时刻。这时伴奏音和口哨音是不和谐的:不仅在音调和节奏上不和谐,伴奏音还有着一股凸于口哨音的锋利冷峻,这和走廊中光线渐暗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开始沁入。之后画面一分为二,一半是病房中新娘的脸,另一半是“加州山蛇”在谋杀前的准备工作,口哨音和伴奏音这时像两股溪流汇聚到一起,连同镜头的两半也一起汇聚,把惊悚感烘托起来,达到了一种微微躁动的小俱声势的恐惧。突然,口哨音和伴奏音又分裂了,伴奏音急速下滑、跌跌撞撞,而口哨音一如既往地平缓,再看镜头——恰好是“加州山蛇”在用针管抽取谋杀新娘所用的毒药。
最后,口哨声渐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管弦乐打击乐的大合奏,轰然汇聚在一起然后四散开来,与此同时,“加州山蛇”准备就绪,她戴着眼罩、托着毒针和托盘、面目狰狞,在杂乱的轰轰作响的音乐中,迎着镜头走过来,走向新娘的病房——昏迷的新娘坐以待毙。
昆汀的暴力美学之所以独步影视圈,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与他鬼才一样使用的配乐有着很大的关联,每一曲子都看似信手拈来,用起来确实天衣无缝,甚至是无可代替,这是昆汀的鬼才。
当然,昆汀对于张彻的颠覆不只在于完美的暴力美学,还有就是电影的主题还有爱情。张彻的电影向来阳刚,注重快意恩仇,女人在片中是分量很少的,更不用说爱情,注重的是兄弟情的刻画(当然在腐女眼里就不好说了),而昆汀直接颠覆了这一点,不仅英雄人物是女人,影片主题在快意恩仇之上加了儿女情长,无疑,《杀死比尔》更是一部爱情片。
当然,昆汀花了四个小时去渲染复仇,对于爱情的渲染的时间缺少的可怜,结尾处新娘用“五雷轰心掌”结果了比尔的时候更是简洁,几乎没有情感渲染。当然,没有可以渲染的爱情不代表没有爱情,反而是更浓烈的爱情,只不过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是女儿身但是同样具有张彻电影的阳刚,除了最后在厕所哭泣的部分,几乎不去渲染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更加令人心痛。
故事开头部分,新娘歇斯底里喊出“我怀的孩子是你的”的时候,变态杀人狂说出“此时此刻受虐受罪的不是你,而是我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怀疑这一段复仇绝对有更深的故事。昆汀对于爱情线索的笔墨用的不多,但是绝对不会去省略,所以一直期待着知道他们的爱情,不过昆汀不给机会。
 “在测试条变成蓝色前,我可以从摩托车跳到高速飞驰的火车上,为了你。但测试条变蓝以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不再是了。因为我要做妈妈了……你能理解吗?”一个女杀手对曾经给了她脑袋上一枪的爱人说。
除了爱情,这还能是什么?
第二部最后部分的那一段晚餐时最喜欢的部分,也是高潮所在。一部复仇电影的最后部分竟然那么温馨,虽然不可避免地悲剧收场,可是终究少了血腥。最后时刻新娘和比尔的对话,估计很多情侣都很熟悉,只不过是情侣间的吵架而已。一般而言,第二天去哄一下就可以和好如初,可是两个拿着服部半藏宝刀的人吵架就很危险了,更何况有一个人还会五雷轰心掌。
可惜,曾经读过无限美好时光的他们,当一方消失的时候,另一方疯狂的去寻找,都那么重视对方,最后却只能互相举起不世出的服部半藏刀,他们都对对方做了最残忍的事情,都疯狂的报复,他们的爱情里,没有忍耐。但是他们又都是最熟悉彼此的,所以才会在对方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插上一刀,似乎只有这样,他们的爱情才会地久天长。爱情里的男女,怎能用常理去理解,要不怎么会温柔的告诉对方五雷轰心掌的威力,然后死于五雷轰心掌之下。
或许,如简媜所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须以死来句读。
 最后,和昆汀一起向张彻致敬,在向张彻致敬的同时,向致敬和颠覆张彻的昆汀致敬。

 短评

本来以为中国的技工们不给力才造成了导演和作品的不给力,从这片一水的中国技工来看,有几个关键大神人物把握方向的话,好片不是问题

7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看的第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也是个人最爱的昆汀电影(尽管低俗小说在叙事结构、平行剪辑、精妙台词等方面都胜过本片,但我还是偏爱爽快度最高的),暴力美学典范。盛赞乌玛瑟曼和栗山千明~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啊哈哈,没有剧情可言的血浆暴力好爽啊。音乐天马行空,看到了各种致敬。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昆汀真是个恶趣味顽童啊!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再看觉得真是昆汀最好看的电影啊!刘玉玲发疯时真带劲哈哈!

20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真过瘾啊。各种极致的风格化视听冲击,黑色幽默、西部片、日本风格的欧式动画、剪影、黑白(可能为了电影分级)、日本动漫真人版…日本风虽未必正宗,但霸气十足,不需要什么价值观,昆汀一直拍的是“纯粹的电影”。他也是不断推迟高潮来揪住人心的一把好手,可惜高潮蓄得太满,我都预感到Boss会太弱

22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大杂烩第一人,没有之一。

2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杀死比尔真是神作,说粗糙的都是没看到导演源自rock n roll和punk的美学;东西方文化大杂烩也是70和90年代朋克爱搞的东西,最后和lucy liu在雪景里的大战比鬼子能搞出的任何名堂更好的鼓吹了日本的武士精神等等bullshit.另外真的杀了很多鬼子,第一波杀完我还惋惜了一下怎么就这么几个

30分钟前
  • DLL@baidu
  • 力荐

音乐赞,但丫是怎么把管制刀具带上飞机的?!

31分钟前
  • 百慕大扣扣
  • 推荐

日本小酒馆一战,实在刺激,缺胳膊短腿的,一泓清水立马成血水,Uma杀得真是爽快,人的身体就是这么脆弱,砍个手臂脚踝天灵盖的,根本没什么,只要你够胆,只要你的刀够利,只要你的复仇心够强,只要你够变态。

34分钟前
  • Nothingness
  • 力荐

杀得很high嘛。

35分钟前
  • shu
  • 力荐

原来小林武史在此中也露过一面(writer: "Wound That Heals")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超短裙学生装加迷你流星锤,李小龙同款装加金发武士剑,曝光过度的默片向黑白,抽水声中白衣白雪配血迹的片刻意境,蓝幕剪影,头皮怨念,还有对日漫、港片与脚の爱恋。每一次往任意部位砍掠刺划,都能邂逅动脉。无谓复仇的意义,只有绝美恶之花。宁死不愿错过一帧。

41分钟前
  • Ocap
  • 力荐

以血还血,以杀止杀。昆汀美学,暴力如花。

4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粟山千明啊。

49分钟前
  • A-sun*
  • 推荐

太牛了。

52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这配乐!

5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昆汀·塔伦蒂诺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人们其实电影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内涵,一部充满杀戮的血腥之作,加上精彩的电影配乐,构成了这一部暴力美学的经典

5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这是一部某音乐公司为了宣传它们的最新音乐发烧CD所制作的动漫型搞笑真人电影。

60分钟前
  • 血源2出了吗?
  • 推荐

昆汀真心是在玩电影啊!分屏、动画、黑白各种风格糅杂,血浆喷射一路爽到底,还有决斗前那个据说累晕摄像师的长镜头,加上画龙点睛的配乐,成就暴力美学的经典。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一部最耀眼的B级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塔伦蒂诺犀利的对白和老练的剪辑会让你喘不过气来。昆汀·塔伦蒂诺作为导演,他要用《杀死比尔》这部影片向自己酷爱的类型片致以敬意,其中包括意大利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电影和动画片。在《杀死比尔》当中,塔伦蒂诺不仅让每一章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且在不少细节之处将这些类型片的标志视觉化。8.7

1小时前
  • HarperYu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