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家族

剧情片日本2013

主演:桥爪功,吉行和子,西村雅彦,夏川结衣,中岛朋子,林家正藏,妻夫木聪,苍井优,小林稔侍,风吹淳,茅岛成美,柴田龙一郎,丸山步梦,荒川知佳

导演:山田洋次

 剧照

东京家族 剧照 NO.1东京家族 剧照 NO.2东京家族 剧照 NO.3东京家族 剧照 NO.4东京家族 剧照 NO.5东京家族 剧照 NO.6东京家族 剧照 NO.13东京家族 剧照 NO.14东京家族 剧照 NO.15东京家族 剧照 NO.16东京家族 剧照 NO.17东京家族 剧照 NO.18东京家族 剧照 NO.19东京家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7

详细剧情

  2012年的一天,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桥爪功 饰)和老伴富子(吉行和子 饰)结伴来到东京。这片繁华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西村雅彦 饰),与丈夫库造(林家正藏 饰)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中岛朋子 饰)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妻夫木聪 饰)。一家人久未团聚,自然心间充满喜悦。只是子女长大成人,荷担家业,从早到晚为了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无暇带着父母游览东京。老两口先后在孩子们的家中小住,深深感受到他们的艰辛,而昌次对未来的茫然似乎也让平山夫妇多了一份担心。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总要有放开手的时刻。  短短几日盘桓,为人父母的心中涌起万千情感,却来不及一一道出……

 长篇影评

 1 ) 回不去的家乡。

回不去的家乡——

前几天妈妈打电话来说,今天老家附近邻居的叔叔好像摔着还是中风送去市里医院了,是初中好友的爸爸,妈妈让我打电话给我初中好友,告诉他这件事。然后我拨通了朋友电话通知和问候,同时通知老家的其他好友。
家里是在小城镇,哪里所有人都认识所有人,别家邻里出些什么事情大家都会知会,没事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打扑克。逢年过节会面,到朋友家几分钟就能见到。
深圳或者大点的城市,邻居和邻居都不认识,特别在深圳这样人来人往的城市,即使最好的朋友住在附近,一个星期也难得见次面,更别说住的远的朋友,约吃饭要提前几天预约,然后横跨半个城市见面。这些在我爹妈的观念里都很难想象。
电影最后老头子对来送饭的邻居小女孩说:“东京人都好忙”。在北上广深何尝不是,被城市分割的时间与亲情,人们迫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还有被丰富多人的娱乐与消费吸引,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家人。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乡一体并没有把人拉得更近,而是在千城一面的过程中,人渐渐的迷失了乡愁。
但是老一辈人还是坚守着故乡,对他们来说门前的那条小河或者那片海,在家养的小狗小鸡,山上的树木,都是带着乡愁和记忆的。
而年轻人在去大城市追寻的自己的梦想和欲望的时候,渐渐与家乡越走越远,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装下更多的梦想和追求,装下更多的包容,给予更多的自由。但其实令你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的家人。
可能正如某位作家说的:家,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回不去了。

爱之樊篱——

而“爱”,是连接父母和儿女的桥梁,也是隔断父母和儿女的幕墙,时代在飞速,在拉开着双方事物认知的距离,电影里的母亲还用着本子画地图来找地点,却不知已经有GPS了。东京一栋栋大楼高起,也全然不是当初的样子,父亲的好友也不复当年的青春,随着年长,仿佛逐渐被社会和家庭嫌弃。
小儿子从小受着父亲严苛的要求,常受着责骂,而躲着父亲,这是因为受不了严苛的“爱”,很多家庭何尝不是如此,太过纵容或者太过严苛的爱,都会让与父母之间有着距离和牵绊,因为爱里有着无私的奉献也有着他们不理解儿女的私心。
但是不能离弃的却也是这份爱,母亲因为小儿子找到了满意的女朋友而高兴不已,也让父亲心安。比起大儿子和二女儿的自私和忙碌,小儿子其实更让父母窝心,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这其实为人父母者最本质的初心。

 2 ) 影片窥日本

简单说两句。
(现在看这样一部电影,自觉机缘巧合。从东京归国,呆在家中,无特别事。
适应国内环境花了一段时间,适应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又着实花了一段时间。
此次回国诸多感叹和思考,刚回来的两天,总想说出心中所想,总意图改变他人的想法,现在却尽量避开某些话题,改变不了的说了也徒添苦恼。
呆在日本一年零几个月。最后一段时间很想回国调整下心情,回国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并不属于这里,也不知道属于哪里。只有向前。)

片中前几十分钟在那个小空间里家族之间的对话。寂寞感重新袭来,日语的寂寞感。 片中的女儿,从头到尾一股标准的日语世間話,日语还不熟练的时候没有过感觉,在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才感到这样可怕的日语。说不上虚伪,说不上伪善,说不上关心,也说不上冷漠,永远和对方隔着一层幕。
生活艰难,如果摊上麻烦的事情,想办法推脱。
片中的母亲说女儿小时候最听话什么的,父亲说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大儿子想尽孝心却因为工作,并没有实现想带父母出去玩的计划。连孩子也抱怨爸爸工作太忙。

父亲感叹时代,埋怨子女们不顾他的想法都上京奋斗。。 坐青春18去过广岛,一路经过岡山,后来到很不发达的島根県。日本的乡下很美,但是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
到富山的时候,去宇都月温泉的电车上,寥寥的几个人,有像我一样来开会顺便观光一下的上班族,更多的是提着包袱皮去泡温泉的老奶奶爷爷们。
这也并不只是日本的问题吧。

反而父母眼中最不成器的老三和他的未婚妻最后给父母最后留下了最好的回忆。

市中心豪华酒店,华丽的西餐,却不如狭窄的孩子家,不如居酒屋里的一杯清酒。

酒店的服务员说,打扫这么干净,被子叠这么整齐,肯定是一堆老夫妇,进而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我们何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片中的母亲,很温柔,人生的愿望在见到儿子的未婚妻,和儿子夜谈以后也实现了。母亲那一句诚挚的ありがとう。

苍井优的角色并不是导演刻意塑造的完人,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和母亲一样,用一个温柔的心对待这个世界。

看了几部山田洋次的电影。充满人情冷暖。不管如何,总相信人间的情感美好。
这也是喜爱日影最大的原因吧~

 3 ) 东京太大了

最近看了小津两部电影,一部是《秋刀鱼之味》,一部是《早上好》。
一不小心也到了可以耐心看小津的电影的年纪了。
看完前两部想看东京物语,因为很久以前一个朋友跟我说我性格像里面一个小姑娘。我想起来于是半夜里去找,结果找到了这部改编版。




1






我父亲走那年我上大一。入秋的时候天气有点凉,刚和同学们熟络起来,就请了一个星期假回家,为父亲筹备葬礼。
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妈妈还健在。我的家庭和电影里这一家人是相似的。

年底的时候,学校检查考勤,院里一个老师把我叫去问我请假原因。
我说那个星期父亲去世了,并附带着扯了一下嘴角。办公室里的氛围随着我话语刚落,变得有些尴尬。

那位老师将尴尬转为愠怒,生气地问我怎么可以笑着说这样的话。

这件事情之后,每一次有人问起家父的事情,我都多少有些紧张。如果我表现得难过,怕场面尴尬、让对方因而觉得困惑;如果我表现得轻松,又会给人落下此人不地道的话柄。
西方人问起别人的不幸事,会回答一个“i am sorry”。这个sorry既表达了遗憾与关心、也表达了问到这件事情使对方情绪转变的歉意。
我们并非没有感受到歉意,但是我们的话语里,不习惯将这样的歉意表达出来。

而不表达,有时候会刺痛别人的心。







2





我爸爸和片子里的老父亲很像。
其实我爸爸和小津片子里的爸爸们常常很像。也许“父亲”这种说法,说到底都是这个样子。

因为常年生病,他很少笑、很少说话,除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之外,常常独来独往。爸爸很疼爱姐姐、对哥哥也非常信赖,而在我的整个少年时期,我一直以为严肃寡言的爸爸最不喜欢我。
和电影里的小儿子一样。

我做的事情,他常常不满意。成绩再优异,他也鲜少夸奖。(所幸没有让爸爸看到我工作之后的模样,现在如果告诉他我工作和薪水,一定也会让老人家嗤之以鼻)
嫂子嫁入门之后,有洁癖的她讨厌家里将洗衣机流出的水积起来冲马桶的习惯。她偷偷和我商量,让我去和爸爸建议说把水桶扔掉。
爸爸听我说后非常生气,隔日回家的时候,递给我一份剪报,上面登着一个热衷发明的中学生的获奖访问,他的作品是将洗手盆改造在马桶上方,洗过手的水可以冲马桶,得了一个环保创意奖。

我读文章一直很快,三两眼读完了全篇,而且心里不屑这样的所谓“创意”,再加上其实和爸爸提建议也只是抱着为嫂子传个声的心态,所以不以为然。
爸爸的眼里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认为我读得敷衍,态度不对,且最大的错误是“这个小孩和你差不多大,别人在为环保设计创意发明的时候,你却满脑子只想着怎样才能将家里的节水水桶扔掉”。

不忍心把刚入家门的嫂子供出来,也不知道如何解释一堂课要做十来篇阅读练习的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等沉默的爸爸说“你出去吧”之后躲进房间,把抹了半天眼泪后的满脸的鼻涕认真擤干净。

父子间的误会,起因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家庭建议。年龄差距过大,父母对幺子的人生总是会感到更大的焦虑。因为他们害怕人生太短,不够时间参加你的毕业典礼,看见你第一次穿成大人模样去上班,担心你会不会娶不到老婆或者出嫁后又受委屈,而到时候他们已经在另一个世界。
电影中逝去的母亲,在看到三儿子的未婚妻之后,感到莫大地宽慰。现在我妈妈也和她一样,常常敦促我早些结婚。
小优饰演的三媳妇的角色,柔软、温暖、坦诚,用老父亲的话来说,便是“你真是一个很好的人(あなたはいい人ですね)”。
人无论长得再大,总还是会期待得到父母的夸奖。暂时撇开对自己人生的期待不谈,虽然朋友认为我和三媳妇的性格是相似的,但我也希望,哪一天能往家里带回这样一个男人,听见还在世的妈妈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很好的人”。

因为我猜想,光是听到妈妈这句话,应该已经足够让我感到非常幸福。






3






三个子女当中,最受人争议的是二女儿。

在医院的走廊里,大哥说母亲最多撑到明天早上,她把眼镜一摘,双手捂着脸,肩膀大幅度抖动,哇地一声恸哭了起来。评论有人说这个动作太假了,和之前简直判若两样。

他们讨厌二女儿是因为她市侩、现实,只顾着自己店里的事情,和丈夫单独讨论父母要来家里过夜的事情的时候,张口闭口“真是讨厌死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把特地来东京看儿女的父母送到酒店住,嫌弃喝醉了的父亲把他气得半夜跑了出去,在母亲的葬礼上就开始讨论她想要的遗物和服……
可是,在哥哥和弟弟都忙着工作的时候,是二女婿带着爸爸去泡温泉;收拾好了家里狭窄的二楼房间等待父母来住的时候,她也曾满脸幸福地说着“等他们回家乡之后也可以骄傲地跟别人说他们来东京时曾住过女儿的家”;想把爸妈送到酒店住,说“二老坐在高级酒店的房间里看看电视那得多开心啊”时,也是由衷地对自己的建议感到满意;在电话里二女婿听见不幸的消息,抹着眼泪说“不能赶过去真的很抱歉”,那份沉重的歉意,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说那是他们在演戏。

小津之伟大,在于他所热爱的并非刻画善恶分明的人物角色,而是温温吞吞的无边现实。
热水使人温暖、凉水使人清爽,喜爱热水与凉水的人总是大多数,但是温吞的、温度接近常温却又带着微微暖感的白水,喝着的时候总让人觉得不畅快。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现实,常常便和这样的白水一样。

我家也是生意人。
店面生意不比其它行业,突然闭门休息的话,甚至比报纸开天窗还糟糕。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天的报纸开天窗,这天的报纸还能拿来垫鱼骨;但是做饭少了瓶酱油、走到店里却发现关门了买不到,今晚的晚饭就会很烦恼。

从前的生意人不比现在,早晨在门上贴张纸,行李箱一拖就能出门消失好些天。上半生日复一日经营出的店铺的稳重信誉,需要用下半生日复一日的经营才能接承。
对爸爸那个年代的生意人来说,每天开档收档的仪式,比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工作”的意义,要沉重得多。即便今日收入微薄,他们也不会感到特别失意;即便碰上节日钱柜涨满,也不一定能让他们轻易地面露喜色。
那种与邻里的生活气息融合在一起的、仿佛只要住这街道里的人明天还要活下去,明天我就和今天一样要早起开档的毅力,是让人敬佩的。

二女儿虽然现实,但是现实有另一个小名,叫作“务实”。
她热爱她的小美容店,她操心商会的举办,她与同街区的商家应酬到深夜,店里打工的年轻人材料准备好,让她可以过来开始帮客人弄头发的时候,喊了她一声“师傅(せんせい)”,那一个小瞬间,她眼眸里突然出现的自信和焦急,那是她爸爸小时候最溺爱的独女,不曾有过的神色。

她生活并不富裕,可是她没有因此而抱怨过他人,每天勤奋工作、与丈夫互相逗乐,努力生活。
对一些人来说,光是活着本身已经耗尽了他们大部分精力。营生这个词比我们想象中复杂,情感维系更是困难。

我们的现实,比电影,远远要步履维艰得多。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曾得到过你所得到过的那些好事。这是我能想到的最难得的成熟。









这一家人的三个子女,都是我们的缩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儿子的日夜繁忙,二女儿的身不由己,小儿子的自我追求。在父母尚在的时候,内心的各个自我推脱着彼此、欺骗着对方——下次吧、再过几天、等忙过这段工作……我一定就好好地陪伴他们出门旅游一次。

在电影中,住在酒店里的夜晚,母亲要睡的时候想要去将窗帘拉上,爸爸制止了她,说“难得有这样的景色,再看一会吧”。
两个老人躺在床上,摩天轮的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在酒店房间内变幻无常,两人没有对话,却“在这样高等的床席上”彻夜难眠。

我们的世界就像这个摩天轮一样,璀璨过头、日夜无休。父母所感兴趣的并非东京、也并非摩天轮,而是他们心爱的三个儿女。但当他们远道而来到东京想探望儿女的时候,却发现曾经可爱的小孩,如今早已与摩天轮合为一体,被巨城所吞噬。

东京太大了。

在《早上好》当中有一句台词,说“最简单的话往往最难说出口”。两代人之间沟通的生涩、语言的缺失、年龄差距大所造成的代沟,原本已经足够残忍。此时若再套上时代发展急剧扭曲的镜像,遗憾之沉重足以让旁人陷入一段漫长的失语。











写给“曾为摩天轮彻夜难眠”的爸爸
逝世五周年祭

2015.10.04
04:28 a.m.

 4 ) 当我们还在谈论樊胜美时,日本顶级大师拍出了真正的“都挺好”!

樊胜美切入谈论原生家庭的文章曾经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通过挑起大众的片面回忆制造焦虑,然后完全甩锅上一辈,为当下开脱,这样的单向度逻辑依靠天量复制性套路文章刷屏而得到了部分人认可。

时隔多年,由姚晨、倪大红、 郭京飞、杨祐宁等主演的,一部叫做《都挺好》的家庭剧上映,继续依靠传统的“重男轻女”刻板成见,加上两儿一女的家庭构建,打出了“比樊胜美还惨”的情绪性大牌。

《都挺好》设计了一个女性控制狂,家中的母亲操控家中的一切,委屈女儿,成全了大哥的事业,庇护了二哥的懦弱,唯独让小女儿独自承担一切。

母亲突然死亡,一家人的地位发生巨变。被压制多年的父亲也开始“不省心”,于是故事开始,一家人重新进入战场,形成各种拉锯。大抵的功能性设计是,大哥需要牺牲失业;二哥需要摆脱依赖;妹妹需要放弃怨恨;而父亲需要通过自己的能力重组眼看就要分崩离析家。一部46集的电视剧,有足够的时间把一个家庭作为横切面,放置在社会中,由小即大的呈现人与人之间,家与社会,相互影响后的变迁过程。

无论是大团圆,亦或触底的煽情,《都挺好》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社会的刻板印象,选择了迎合现状,而且可能是群体想象的,非现实的拟态真实。这是为收视率而刻意选择的冲突设计,是一次“樊胜美式”迫害妄想症的放大。从这一点来说,《都挺好》一开始的立意就显得格局不够。好的影片如果过于拘泥于现实,或者老是抱着过去,要么是“心机重”,要么就是能力差了。

家庭观,亲情观与中国非常相近的日本,在拍摄家庭类题材影片时,总会关照现实,批判社会,然后憧憬未来。比如日本大师级导演山田洋次的影片《东京家族》就是一部家庭片的经典范本。

目前该片在豆瓣上得分保持在8.7分,好于94%的家庭片。《东京家族》为何没有进入TOP250行列,很大原因在于它致敬了日本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作为“松竹系”的接棒人,山田洋次在电影语言上保持了小津安二郎的温软,比如招牌式的低角度机位仰拍,平缓的剪辑,还有群戏角色关系。但山田洋次在影片主题的态度上却与小津安二郎正好相反。两部影片都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在乡下居住的老一辈父母,打算去繁华的东京看望自己的儿女,顺便拜访下死去的或者健在的好友。

两位老人非常期待这次旅行,贪恋着天伦之乐。可事情发展的并非如所想。儿女们各有烦恼,忙于工作,陷于生活,对于老人的到来并没有十分重视,处处冷落,而且期待他们早日归家。他们一边碍于孝顺的社会评价体系,一面却实在有些手忙脚乱。就当父母看透一切,准备回家时,老母亲却意外去世,一家人被迫回到他们离开的家乡。

在经历了老伴离世、儿女猜疑后,年迈的老人发出感叹:我再也不会去东京了!

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那里是伤心地;另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在东京自己无家可归”。《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在主线故事和人物设计上有高度的雷同,但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其关注的社会问题差异巨大。小津安二郎生活在二战期间,《东京物语》关照的是日本二战之后,家庭因社会变化而发生的微妙改变。影片更多落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以及战后大众对于人情的冷落。片尾的一幕令影迷唏嘘不已,一股发自骨子里的悲凉让人感叹良久。不仅是时代变了,连人也变了,让人有“老无所依”之苍凉。

虽然山田的《东京家族》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故事,老人们总是在嘴巴上埋怨下一代的不孝顺或者忘本,以及自我的悲凉处境,但总更多的细节处理,特别是片尾来看,山田洋次绝对是个“老暖男”。他在故事中,将原版的丧夫儿媳改成了尚未嫁进门的普通善良女孩。

三子最被老人看不起,可老夫人最懂小儿子的善良。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就打动了观众了的心,没有那些试探和冷漠,只有年轻人的渴望认可,和老人的对于下一代幸福的寄托。

那晚,儿子和妈妈各自怀恋“一见钟情”的谈笑风生就是山田洋次特有的幽默和温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未过门的儿媳妇的善良是有限的,她不是小津安二郎镜头下的完人,日本传统妇女的典范,而是一个有私心的现代日本女孩。她渴望认可,可老人的冷漠让她受挫。葬礼过后,她希望早点从乡下回到东京,只是碍于情面一直没有说。片尾,是老人与她的坦诚相待,原来刻板的老人并非无情,他温柔且公正,有对于儿子幸福的祝福,也有对于如果未来两人“不成功”的坦荡。

一句话,看出了他的口硬心软。难怪老妇人在谈及“一见钟情”时会说,“他是好男人”。真正的情感其实就是这样,它是如此伤筋动骨,以至于不忍说,不敢说。它是暗河潜流,是看似沉睡的火山,但当它无法自控宣露出来时,你会被它的炙热灼伤。那些戏剧性过强的叙事,本质上都看低生活,于是去编造一个浓度更高的世界。山田洋次的电影则能让我们重新被自己的生活触动,为看似麻木不仁背后的丰盈感动,甚至是惊慌失措。

《东京家族》从上一辈的视角反观下一辈。我们依然看到了疏离和冷落,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故乡与城市的撕扯,从老人,到老家,故乡,一时间统统老去,被抛弃和遗忘。

小津安二郎观察出了一切,无可奈何的叹气离开。而山田洋次同样看到了一切,却选择驻足停留,传递希望。所以,小津给出的是悲悯,而山田始终是诠释着温柔。他就像片尾看起来孤独的老人一样:意识到他者,然后重新接纳这个世界,毕竟,生活总会如常,一直下去。

希望,如《都挺好》这类的电视剧,能更多的关照现实的改变,表现社会内在驱动力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亲情冷暖的影响,然后依然能在恶中发现善,而不是戏剧化恶意,让其仅仅成为饭后谈资。

 5 ) 谨以此片,温暖你心

看电影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的是月底爸妈来看我的事。现在还在求学期间,空闲时间多能陪他们,可是等到再过十年有了小孩工作上了正轨,正是事业上坡压力最大的时候,而父母也越来越老迈,在感情和生活上会不会都对我有更多的依赖和要求,到时候我能不能应付得过来,会不会也有片中儿女两难的尴尬呢?看到老人对儿女的迁就体贴,可是难掩孤独,对有人陪伴的强烈渴求还是在许多看上去笨拙的细节行为中流露出来,难免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却想到自己从19岁开始就没能好好守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眼泪还是忍不住下来了。 电影借鉴小津原作的载体,但关注和表达的内容都很不一样,把两者作比较是不公平的,小津的《东京物语》没有看过,只是根据豆瓣一些影评对这部《东京家族》的批评,感觉小津的电影更多的是关注日本人和东京这座城市,向度是本土的,所以也能挖掘得深刻入木,自然能达到更高的层面;而《东京家族》要讨论的是更普世性的问题,其中日本和东京只是一个场景和道具,帮助导演带出他要表达的关怀,我想无论是哪个国家还是文化中的人,只要是离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或多或少都能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影子,找到共鸣,这种普适性很有可能会使得影片深度降低,因为要顾及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难免会让讨论流于泛泛而谈。 那些平淡的生活纪事,自然的人物对话,还有颇为突出的几个笑点,都是想要把观众带入到的是一个很琐碎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让人进而观照自己的生活。虽然导演总有点故作平淡的感觉,比如苍井优的角色实在是个有点刻意煽情的角色,但总体感受是这部影片在平淡之中,润物细无声地,就把情煽了起来。导演要的不是观众在那些故事情节层面找到共鸣,而是在更深的感情上,比如与家庭的羁绊,父母无言的体贴,对父母的愧疚,与长辈之间的僵持与尴尬,人与人之间的体谅,还有希望得到理解与难以言说的爱……虽然我们生活背景各不相同,这些美好的情感其实都在我们心底是呼之欲出的,而这部影片帮我们从日常点滴中发掘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我们可能平时不够敏感并没有意识到,又或者长久以来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缺失了这些而忘记了它们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与必要。 其实影片中不少的点还是看得出它除了普遍感情之外,对现实社会是有明确的关照的。比如在父子对话,和居酒屋那一场中,都表达了对世道不满,对现实的失落情绪,认为这个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坏,老一辈信仰努力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却发现他们换来的美好生活渐渐变了质,而小一辈已经连理想都已经不谈了,似乎这个社会根本没得救了,这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日子越来越难捱的情绪,在如今不少大城市中都存在,在香港要是聊起生活,几乎人人都在抱怨一片哀鸿遍野,“狮子山下”精神早成了不切实际的都市传奇,说明这种心情有其普遍性,也同样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在日本语境之下,311大地震被不断高亮也在意料之中,虽然难免会让人觉得俗气多余,跟风一般,但有意思的是,同是这一场地震,爸爸朋友的太太因为地震失去了母亲,而小儿子却因为地震做志愿者认识了未婚妻,一个给他的生活和家庭都带来了希望的新鲜空气。年老者与年轻人之间的差别不知是否导演刻意为之,但影片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典型的对现代城市人群的划分标签,被忽略的老年人,冷漠灰暗的中年人,和失去理想的年轻人,不过加了个注脚,这些年轻人充满着朝气终究是未来的希望。 当然,讨论社会问题拍的深刻的影片肯定也大有人在,但《东京家族》要关注的并不是这一点,影片中存在的种种张力跟问题,比如大儿子对长辈无暇顾及,二女儿自私的心理,小儿子未来的生计似乎都没有改变,而老一辈拼搏奋斗的生活理想与小一辈放任自流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导演也没有说哪一个说服了哪一个,最后孩子们还是要回到忙碌的都市为生计奔波,留下爸爸一个人孤孤单单在家乡守着妻子的骨灰。诚然,虽然学者与艺术家在社会议题上可作许多有意义的分析,但是生活总要继续,而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问题总是存在在那里,而你永远无法解决,大多的人只能习惯接受,甚至忍受,就好像社会大背景一样,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经济下滑,都是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而导演认为,面对如今大都市普遍存在的这些生活压力,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毫无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都是有办法去解决的,要解决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人的情感,回到家庭,回到至亲的人身边,用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真实的感情与依赖,互相照顾体贴,来扶持彼此在艰难的世道捱下去,生活的希望与力量正在于此。 所以影片最后还是充满希望的,爸爸虽然一人在乡下,可是有邻居一家,特别是那个小女儿来照顾他,亲友邻舍之间守望相助的精神还是有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守望延续着;而至于他的三个儿女怎样,都包含在爸爸最后对苍井优说的那句话里面,这个社会会越来越艰难,请你好好地照顾他吧。(大约是这个意思,当时已经感动得哭瞎了) 所以这部影片对我们还是有一些重要的意义的,活在这个艰难的世界中,每天媒体和网络上都充斥着各样叫人充满戾气的消息,一些很炫很牛逼的观念只能打一时鸡血,我们终究需要一些真实的,细微的,日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温暖我们,给我们希望。 谨以此片,温暖你心。便是这部影片于当下存在的意义。 ========================================= 题外话:一边看的时候,忽然冒出来这样一个想法,其实这个题材在中国也一样有足够丰富的现实土壤拍出一部好片子。前两年在上海的时候,住的小区大多都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刚刚成家,有些小孩才两三岁,有些自然把一方母亲接过来,挤在小小的一房一厅里帮忙带小孩,但是另外一方的老人呢?等到孩子大了呢?我想《东京家族》所讲的人物背景完全也有可能在任何这样一户小家庭身上发生,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肯定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似乎很有意思,而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城市文化变迁中一个正在不断涌现的重要现象。不过中国的另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市场基础的题材是不会有人拍,也许拍出来也不会有太多人欣赏,而我更期待的是,在中国有没有人能把这个题材拍出像《东京家族》一样细腻真实,而不是流于俗气的婆媳大战的电影呢?

 6 ) 煽得一手好情

1、煽情这回事,确实有文化差异之分,虽然看过所有其它国电影加起来不及好莱坞片数,但泪点总还是爆给亚洲电影。在家庭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日本跟中国还是像。

2、前半部好Everybody's Fine,父母从老家来大城市看子女,每家各种忙各种没空陪,枉费城市观个光也像过节日般盛装准备,临时有事很遗憾但绝对谅解,还有什么比儿女工作更重要的?

3、所以小儿子最被叹息不正经,每个过得不靠谱的熊孩子都听过这两句最讨厌听到的话:“你现在在干什么?”“干这个能养活自己吗?”父亲表情从头到尾都太真实。

4、住过的地方都比没住过还干净整齐,老人本色。摩天轮好不好看,西餐好不好吃,儿女们辛苦花了钱就都是好看好吃。无聊加一点被冷落的失落睡不着,回忆当年一起看《第三人》的甜蜜,告诉自己这一天过得很好。前半部的泪点比后半部死人多。

5、母慈父严,标准亚洲配置,但父亲已经老了,大多时候无非口头上延续一点倔强权威,你们让戒酒就戒酒,让住哪就住哪,其实哪一件没听?但还是不小心触碰到他们的不快,女儿拉下脸,今天就是不能住这儿。

6、私下吐槽两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出来的是抱怨,其实心里还有一点点歉意,觉得大老远来给儿女添了麻烦。想起我舅妈家两个上八十的老人,一共7个子女其实都挺孝顺,一个一天突然倒了另一个半身不遂的去拉,拉了一整天也没给儿女打电话,到这个份上了还是怕“耽误你们事”、“添麻烦”。

7、苍井优出来前,各种铺垫误导我以为小儿子是gay,又是私密交往,又是极爱干净,又是“志愿者”,又是劝假装不经意来跟老人家说说话,还先电话里鬼鬼祟祟铺悬念,好吧我想多了……

8、女儿一出场赫然于佩尔扮相,直接出卖了人设。高颧骨齐发眼镜中年女通常都这种性格,简直造型定式了。典型城市儿女,遇事热情悲伤比谁都夸张,一涉及利益就会有无伤大雅但令人心寒的小心机。

9、角色也恰巧和去年Amour中于佩尔角色对应,老人遇事,伴侣和儿女的反应无论东西方显然都有这种差异:儿女总是过激而不切实际,大哭丧或大欣慰,drama queen,各种口口声声为病人好,激动完了还得老人反过来安慰,你知道漫漫日子里陪病人吃喝拉撒的感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吗?

10、所以片中父亲唯一激动是初听说倒下时,一个箭步冲上楼去,和女儿刚听说时感慨“为什么偏在这么忙的时候”明显对比,之后便都很平静。越悲痛越演不出来给人看,在天台对小儿子的那句话,去年我奶奶去世,我爷爷就这样静静坐在屋里,突然也跟我冒出一句:“我再也见不到你奶奶了。”

11、所以我自作多情地代入苍井优最后一哭,未必是被赠送旧表、想到自己爱情、对方家人托付、父子其实情深而感慨,更多是实在被老头当下和日后漫漫要面对的孤独给煽到了。

12、想装的东西太多容易减弱煽情效果,硬放311地震伤痕在里面没必要,还有演那个单身乡间老师自行车都骑不稳了是咋回事,纯为表现国民优的倾世美貌?

13、在你为剧情动容时,看那种一定要卖弄几个导演名几件影史事的短评原来感觉这么讨厌,谨记,自勉。

 7 ) 岁月无常,爱和寂寥同在

      儿女们未必不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相信自己是爱的,但却在日常生活的淘洗中,让那份感情渐次失踪,爱与尊敬只剩下一个自以为是的幻影。
      年届七旬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从濑户内海老家结伴来到东京。这片繁华而匆忙的土地上,生活着他们的三个子女:在郊外开办诊所的长子幸一,与丈夫共同经营美发店的女儿滋子,以及担任歌舞伎美工的次子昌次。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了一顿日式牛肉火锅,距上次这样全家团聚已经过去多年了。幸一家有两个儿子,住所就在诊所后面,房子不大,老两口来了,大儿子就得暂住到小儿子的房间里。第二天,幸一原本计划带父母去四处转转,结果接到出诊的电话,而不得不放弃行程。老两口有些失望,但也平静地接受了。
      隔天,他们来到了滋子家。滋子家就在美发店的后头,非常狭窄逼仄。她和丈夫终日忙碌,老两口也只有在默默地凝视中打发时间。第二天,滋子拜托昌次带父母去逛逛。在观光大巴上,老两口很惊喜地看着华丽而陌生的东京,而昌次却因为熬夜工作睡着了。在餐馆吃饭前,周吉追问昌次在做什么工作,不满他没有计划的生活方式,昌次粗暴地终止了这一话题。从前父亲对他过于严厉,让这对父子失去了轻松交流的能力。
      滋子想摆脱照顾老人的麻烦,和幸一商量让父母住到宾馆里去。老两口食不知味地吃了西餐,回到房里默默地看电视。窗外是闪耀的摩天轮,映照得他们的脸明明灭灭,却是与他们无关的热闹。虽然床和枕头都很软,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人都没睡好。他们去宾馆附近的港口坐了坐,辽阔又寂寥的海面,让他们想回家。
      他们退房回到了滋子的家,滋子却很惊讶和为难。因为今晚商户们要在她家举行酒会,这个曾经周吉最疼爱的女儿,很冷淡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偌大的东京,却仿佛没有二人的容身之所。最后,周吉决定去找老朋友沼田,同时吊唁过世的朋友,而富子则决定去昌次家。周吉和沼田十年未见,终于破了酒戒,喝得酩酊大醉,回到滋子家还吐得到处都是。第二天与滋子大吵一架后,他来到了幸一家。
      而另一边,富子和昌次的女朋友纪子见了面。纪子温柔善良,不仅把昌次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连昌次缺乏经济头脑的表现,她也认为这是豁达慷慨。富子非常庆幸昌次能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女朋友。昌次与母亲非常亲近,当晚母子俩躺在床上谈论着自己的爱情,夜色浪漫温柔。第二天,富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幸一家。她对儿媳很郑重地表达了感谢,说能来东京真是太好了。然而说完这句话,她就倒在了楼梯上。
       第二天黎明时分,富子平静地去世了。周吉站在医院顶楼的天台上,望着美丽的朝霞,平和地对昌次说:“昌次,你的妈妈,死了啊。”昌次点头后,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回乡办完丧事之后,幸一表示希望父亲今后到他家里去住,而不忍给子女添麻烦的周吉,却表示再也不去东京了。昌次和纪子多留了几天,在即将返回东京时,周吉把富子带了三十多年的手表送给了纪子,还对自己以往没有看到昌次的优点感到懊悔。他双手交叠,对纪子跪下请求道:“如果你能嫁给他,我就安心了,死而无憾,昌次以后就拜托你了。”
      时间,铸就了这一百年来马不停蹄地变迁的东京和日本。而东京这座城市,也在悠长的时间里渐渐变成了人类生活的宝藏、记忆与忘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儿女们都离开小岛,涌进了大都市,传统的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和生活的压力,似乎让每个人都活得并不轻松。这似乎是每个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难解的谜题。但无论如何,家族的情感羁绊永远不会丧失。或许这就是生命吧,从起点走到终点,在孩子们的忙绿中品味宁静的孤独,在子孙满堂中体悟生命轮回,在平凡点滴中窥见真情流露,在生老病死中感受自己的人生。

 8 ) 淡,也许才是最深

看完《东京家族》三个星期了,一直想写些什么,却不知不觉任时间流过,仍未动笔。日子依然继续,生活中的好与坏一如往常交错来到,一切彷佛不曾改变。而我,却在夜深人静之际,不时想起远从濑户到东京探视子女的平山老夫妇在偌大东京的寂寞身影:他们有时轻描淡写的交谈,有时只是沉默相依,他们像多数老一辈懂礼数的人不愿麻烦子女,却难掩在陌生城市的不知所措。那些不言而喻的无奈看得我颇感心酸。但在深切感受时间的残酷之余,我仍为这对感情甚笃的老夫妇庆幸:在意外来临前,至少他们还拥有彼此。 【在以为是「家」的地方无家可归,最是心酸】 电影的开始,老夫妇开心地到东京探望子女。起初,老夫妇也确实受到子女们热烈欢迎。然而,几日过后,工作忙碌的子女们再无闲暇陪伴老夫妇,他们甚至想到让父母去住温泉旅馆的点子。表面看来是子女的一片孝心,但实际上此举是为了省去照顾父母的麻烦。印象最深的是老夫妇被送至旅馆后,两人呆望着玻璃窗外缤纷璀璨的摩天轮。 老太太:『你不换睡衣吗?』 老先生:『旅馆不能穿着睡衣下去吃饭啊。』 一句话,就道尽了两人想待在家,却无法待在家的无奈。 次日早晨,一夜无法安睡的老夫妇坐在海边,像平日一样闲聊,老先生笑老太太夜里打呼,老太太说她腰酸背痛根本没睡好。尽管两人内心五味杂陈,也因为一份如常的陪伴,逐渐释怀。两人相视而笑道:『我们回家吧!』我本以为他们要回濑户老家,后来才知他们回的是女儿的家。但,女儿的家,是他们的家吗?看到老夫妇在被女儿拒绝后,拖着蹒跚的脚步,各自想办法在外过夜的场景,除了心酸,我想不到其他更贴切的形容。 从小到大,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子女的「家」,但为什么长大以后,子女所在的城市却给了父母无家可归之感?这就好比许多老人虽有多位子女照顾,却被迫两三个月就得迁移到另一位子女家,老人无可奈何,子女也各有难处。但谁都知道,无法安定的感觉不是回家,而是不断流浪与持续飘泊。难怪,老先生后来说:『我再也不去东京了。』这也说明了:东京虽有牵挂的三位子女,但永远不是他的家。 《东京家族》与其说讲述的是家族,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让人清楚认知到伴侣有多重要的故事。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名不是《东京家庭》而是《东京家族》?后来明白了,只有在濑户老家子女尚未离家时,老夫妇与三位子女组成的家才是“家庭”。待子女离家后,各自在东京成家立业,濑户家真正的成员仅剩平山夫妇。「家庭」与「家族」仅一字之差,但这当中的距离却足以让平山夫妇在子女居住的城市深切感到无家可归的凄凉。 【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与对待】 整部电影以老夫妇的视角为主,让子女能清楚看到以往因自我中心所看不到的父母心情。同时又不忘提醒父母,要换个角度看待既定印象中的子女。电影中的父母与我父母极为相似:严肃传统、不易亲近的父亲,笑容可鞠、体贴细腻的母亲。最让老夫妇放心不下的小儿子昌次,每一遇父亲质问工作状态,总是迫不及待想逃,这时就需要乐观的母亲在一旁打圆场。父亲认为儿子偷懒不肯吃苦,才不找收入稳定的工作;但儿子在大城市努力生存,自有他的理想与难言之苦。以为表面看到的就是全部,因此,父子俩总是说不到几句气氛就闹僵。父亲想表达的明明是关心,儿子感受到的却只有责备与压迫;儿子明明是纯真良善之人,父亲却因过于担忧儿子的未来,而忽略了其最宝贵的本性。 这样的情节,看来一点都不陌生,彷佛镜面一下就照出了许多亲子关系的无奈与叹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部分父母长久以来对子女的深切期待,因此,当长大成人的子女不能如其所愿时,父母内心深处那份无处排遣的失落,不知不觉就会变成对子女的严厉苛责。但,苛责与数落并不会让子女成龙成凤,只会将子女推得更远。也许,父母要开始学习接受子女未必如自己的想象,并试着转化失望的心情,才有机会看见子女在自己想象之外的美好之处;也许,子女也要试着体会父母叨念背后的用心良苦。那些因过于执着而看不到的盲点,除了父母,也不会有人愿再对你提醒。 父母与子女,都需要不同角度的看待与对待,才有更亲近的可能。电影最后,当白发苍苍严肃寡言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未婚妻九十度鞠躬致谢时,我也跟着泪如雨下。父母为我们做的,永远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所以,我也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试着体会父母的心,即使生活仍难免磨擦,不愉快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在遗憾来临之前,我们其实可以为父母做得更多。 【沉默的寂寞,最刺痛人心】 一直很难忘记母亲骤然过世之后,父亲独自站在医院外的阳台看着缓缓升起的朝阳那场戏,小儿子昌次走近,父亲淡淡地说:『昌次,你妈,走了呢。』昌次点头后,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父亲不再言语,只是默默转身离去。 电影中的父亲几乎不曾在子女面前表露任何情绪:与子女谈及年迈好友逐一离世,说的明明是生死大事,语气却平淡地像是在说日常小事;得知相伴了一生的老伴可能不会再醒,他喃喃自语道:『已经走到尽头了呀。』老伴死后,子女们商量该怎么安排他的去处,他倔强地说:『我不需要子女的照顾。』这样好强的父亲形象,也是我所熟悉的父亲形象。 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眼中一直是强大且无所不能的,我的自卑也许来自因为不像父亲那般,所以像昌次一样,总不自觉与父亲疏离,而自然与母亲靠近。记忆中几次与父亲的严重冲突,我几乎都是转身就逃,用逃离表达对父亲咄咄逼人的愤怒,而父亲总在一段时间过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以和颜悦色的态度试图越过彼此的鸿沟。而我曾经以为爱面子胜过一切的父亲其实没那么爱我,否则怎会一不顺他的意,就完全无法沟通。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经过父母房门前,听到父亲在电话中对朋友感叹到三个女儿都和自己不亲,他不想啰嗦,只是担心我们以后会过不好……我惊讶地发现父亲的语气竟有一种我从来不明了的类似寂寞的情绪。 又有一次,母亲负气离家,一向霸道的父亲遍寻不着母亲,明明十分焦急,在我们面前依然故作淡定,我看着他走向楼上的孤单身影,内心突然一阵心酸,这感觉就像在电影中看到的父亲,从不在子女面前表露真实情绪,却总被他淡定话语中的深深寂寞所刺痛。我以为自己不在意,直到意识到所有的泪点几乎都在父亲的片段中,才明白内心深处始终在意着与父亲的疏离。疏离,让我对父亲的寂寞更无能为力。其实很渴望走近他,就像他想走近我们一样,只是习惯性的距离,拉远了我们。 父亲,是我心中淡淡的哀愁,电影中的父亲,彷佛就是我的父亲。我不断想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脑中浮现的却是曾在刘若英演的爱情电影《生日快乐》中下的标题:『淡,也许才是最深。』一辈子爱着一个人,那是比男女之爱更长久的情感,表面上淡淡牵系,实际却是深深相连,看似平淡却日益深刻的爱,不也是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写照?这是以前只看得到自己的我所想不到的。 【时光无常,爱与孤独同在】 《东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导演六十年前的经典名作《东京物语》。在原有的剧情上略作改编,加入之前重创日本的“3.11”大海啸情节,紧贴着时代的脉动,看来特别真切。但《东京家族》的过程与结局更残酷一些,似乎在提醒我们不断流逝的时光中只有无常不会消失,当它毫无预警地出现在眼前,即便再难接受,人生还要继续。我想象自己成为电影中失去伴侣的老先生,心头突然一紧,意识到那种失去伴侣的痛没有任何弥补的可能。人这一辈子孤独的来,也将孤独的去,唯一不同的是,后来的孤独有爱的回忆相伴。 当爱与孤独同在,一个人,将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无常,这也许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但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想起的是属于自己的爱,一如电影中老夫妻平淡的对话,相视而笑的瞬间,相依离去的背影,甚至是大吵大闹后仍不愿放手的深深拥抱,那么平常却那么深刻的烙印在心底,让我知道有爱的孤独其实不孤单,这也是《东京家族》最后留给我的温暖注解。 现在的我,似乎更喜欢这样平淡叙述却饱含深意的电影,像是看似平静无波的生活,湖面下却不断涌动着新鲜的念头。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只有一成不变的自己。于是,我不再害怕老去,只愿在慢慢老去的时光中,依然能紧握住爱,将所有的爱恋集结成一辈子的陪伴。

 短评

非常美好的电影。妻夫木聪和苍井优站在一起养眼极了。

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前半段和一些场景致敬小津,后面转向是枝裕和,没那么隐忍苦涩,却是波折豁达而不过分煽情。加入一些现代社会细节,更能让我想起亲身经历,半夜看得很虐心。妻夫木聪和苍井优作为新生代吸引了不少眼球,尤其是优酱,越到结尾戏越吃重。父亲在天台上说,你妈妈没了,儿子漫不经心哦了一声,随即开始哭泣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东京家族》是山田洋次的“阶段总结”,也是借前辈的壳生自己的蛋。山田与小津有本质区别,小津的家庭像无菌隔离病房,人物之间欲言又止,压抑阴郁,是中产阶级的遮羞布。山田还是达观幽默,“寅次郎”们依旧生龙活虎,生死虽沉重,但大家更乐于“打开天窗说亮话”,低角度摄影挡不住他的坦率与实在。

1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SIFF5 时隔六十年的新瓶装老酒,无非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我们最终都要无家可归”这一现实,从年少看待老去,从成长看待家族瓦解,从翻拍重新认识经典。而影片本身,前半段照葫芦画瓢毫无特色,后半段略有突破也顾此失彼。对地震和中国人的与时俱进也很不合时宜。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就这一部,这一趟HKIFF值了,“致敬电影人三部曲”最喜欢的一部!云大说,情感基调和小津其实是不同的,比如看哭了这种事……居酒屋一段开始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就这样完蛋了吗?!”不想去和步履不停作对比,但架构上确实有相似之处。看完后尖沙咀夜宵完,好想喝札幌啤酒,在HK可否尽兴一次?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熟悉的生活气息。生老病死,便是人的一生。任何从每当逢年过节一张桌子就坐不下的大家庭出来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吧。想到一些再也见不到的亲人,不期然就潸然泪下了。淡极始知亲情。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昌次跟母亲分享表白经过、老爷爷感谢纪子的地方很感动。

22分钟前
  • Kirsten
  • 推荐

小津的故事,骨子里换上了山田一贯的人生态度,小津那种克制的情感表达被打破了,味道变了,但日本传统价值观的那份优雅和隐忍还在,只是多了一份山田眼中的豁达幽默和乐观。硬是和小津导演比也显得没有必要,如果山田不留一丁点自己的特色,完全致敬变成了小津,那才叫让人失望呢。★★★★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即使《东京家族》时隔《东京物语》六十年,但《东京物语》里的核心依旧能够被共通、被理解,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在于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他所表达的人心人情人世依旧不变。不对,也有变的——六十年来咱中国人有钱了,腰板硬了,嗓门大了。

27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SIFF@大光明;改编几无新意也无必要,落于通俗治愈,前作珠玉在前,只有另辟蹊径才会出彩,仍是山田洋次擅长的家庭轻喜剧套路,完全无法传达原作内核精髓,两片连看的效果更差,当全场笑点连连,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甚至感觉轻浮;ps.苍井优扮演书店文艺森女也该歇歇了!和原节子怎么好比呢?!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我离开的这六个月,父母的衰老和退化程度让我吃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必须解释十几遍;他们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搞清我哪天有课;原本从不轻易受骗的父亲会被弱智的街头骗术骗去几百块。诸此种种,让我有时不得不闭上眼睛不去看画面才能忍住眼泪。第一次见那么多德国人哭,我原以为德国人从来不哭的……

37分钟前
  • 姐夫哈地
  • 推荐

简直像是看到了家族的重影,相似度惊人的可怕。失去至爱亲人的滋味像是再次经历了一遍,实在是太痛苦了。

42分钟前
  • 小Z
  • 力荐

孩子会去错误的车站接父母,父母没法在正确的时间死去。子女凑钱住上的宾馆没有老家的榻榻米舒服,观光车上看到的东京塔不如乡下的路标踏实。母亲好像有提前预知的魔法,也留足了与子女告别的时间,她没法亲口告诉老伴快乐的原因,也没法帮小儿媳助力。迎着朝霞嘱托儿子,你妈没了,此刻家族才能团聚。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儒家文明下的农民依自然资源而结成稳定社会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儿女们都离开小岛,传统家庭关系遭遇重构。亲情的疏离、城市的压力、举目无友的老俩口在东京只能当观光客,多数的时间是在默默的凝视中打发。不如归去,但小岛也总要变的。在现代化与儒家体系之间,或许只能取其一。【百老汇电影中心】

5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我就是骑车摔沟里回头看苍井优的那个英语老师

52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明明比《东京物语》拍得好。

55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三星半。想到山田洋次会对社会老龄化,老人孤老故乡的哀叹做更多功课,但没想到会着墨如此之多,电影中心几乎就着陆在此。整个影片没有了小津的“关系网”,家庭成员不是环状感,而是三角形,各方都支楞着,略有生涩。

59分钟前
  • 我是奈可
  • 还行

东京物语是大师经典中意想不到的好,东京家族是意料之中的情感高分

1小时前
  • 兒子
  • 力荐

表演太过了 听惯了吐槽体的猛一听类似中文的语速有点受不鸟 无数个实例证明,故事可以学,镜头可以学,剪接可以学,可气质这回事,还是回乡下慢慢养着吧。。。两老静静坐着的场景也能让香港观众捡乐儿,可见学得有多笨。

1小时前
  • 黄小山
  • 还行

太多感同身受 山田導演就是一點也不煽情卻讓人泣不成聲 居酒屋外和屋裡都挂了東京家族的海報是否能算彩蛋 最後橋爪功一個人剪腳趾甲的鏡頭太戳淚點 久石讓這次相當低調 直到片尾音樂才顯示出他的味道 蒼井戲份不多 但感覺沒有之前弟弟演的出彩 感謝@ShanghaiG 感謝2013年初能夠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1小时前
  • T.V.Zoe ி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