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科幻片英国2008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维拉·法米加,卡拉·霍根,祖萨·霍尔,安贝尔·比蒂,拉斯洛·阿隆,大卫·休里斯,理查德·约翰逊,谢拉·汉考克,伊凡·弗雷贝利,贝拉·费斯彼姆,阿提拉·埃杰德,鲁伯特·弗兰德,大卫·海曼,吉姆·诺顿,杰克·塞隆,米哈利·绍鲍多什,泽索特·萨法尔·科夫卡,奥索利亚·茱莉娅·帕普

导演:马克·赫尔曼

播放地址

 剧照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5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6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5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6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7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8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9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4 01:55

详细剧情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 Butterfield 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长篇影评

 1 ) 致主创:多少影片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寂寞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本片对观影人纯真的侵蚀,可谓毫不留情。

      自由奔跑像风一样的童年和小伙伴们,上层阶级的华丽和欢乐party,优雅的女主和冷漠的男主,不关乎选择只关乎责任的士兵,按理说战斗家庭的孩子,不该拥有这么清澈的灰蓝眼珠,不该拥有这种傻白甜的天真烂漫,于是故事背景就这样刷足存在感的悄悄弥漫。

      乡下萧瑟的新家庭院预示着与世隔绝,所有的一切便是合理的探究好奇,越是“不许”的东西越是抑制不住少年的逆反和寻求的冲动,当穿条纹的第一位角色出现时,哦,原来,是囚犯。

      寂寞和无聊不断撩拨着年轻的孩子,即便是资深家庭教师开始的法西斯教育也是半遮半掩并没有直接揭露血腥,被禁锢的天性只想找个同龄的陪伴,没有人告诉男孩穿条纹衣服的含义,加之讳莫如深的母亲只顾沉浸在自己的圣母世界,男孩本该知晓善恶拥有起码的自保意识却被导演忽略了。(他是故意的)。

      所以说,本片主创是非常的残忍的,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最原始的淳朴溶于日常琐碎之中,企图以一个平淡的故事来令人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亲人在雨夜中的望天呐喊,瞬间的痛彻心扉,都是导演和编剧用尽心思的刻意,正所谓越爱越痛,越喜欢男孩的天真可爱越能对法西斯恨之入骨。

      这部片子,也是对广大父母的一个警示,不要寄希望于这个世界很美好,所有人都有未曾泯灭的善良,即便是这和平年代,也要从小学会趋利避害,安全教育时刻要牢记。

      最后说一句,俩男孩的确无辜且可爱,悲剧源于政治,好吧,我许愿“世界和平”。

 2 )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希望他有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 去透明的看着世界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会给他每天一套可爱又不失庄严的衣服 喏 就象这样 小短西裤 衬衫背心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他一定很爱吃甜食 所以每次他祈求的望向我时 我只能说,only 1 piece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他一定有着爸爸的特征 妈妈的性格 他爱冒险 不爱读书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希望他有固定的玩伴 因为这样的快乐 只有童年才有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希望他更喜欢黏着我 虽然他也许最崇敬他的父亲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希望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颗平等的心 这个世界 你我本没有分别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会教他担当二字 这是男子汉应该有的 不要推脱 不要逃避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会好好爱他 每晚给他读书 看着他入睡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会每天跟他聊天 告诉他一天中发生了什么 WHATEVER 残酷也好 无奈也好 我只希望我的宝贝 能够承受生命中或轻或重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希望每天清晨 阳光洒下的时候 都能看到你可爱的笑脸

假如我有一个宝贝
  我是那么爱你 请你千万不要离开我

假如我的宝贝
  你叫布鲁诺
。。。

 3 ) 在为Bruno难过的时候能不能带上shmuel?

    很多人为Bruno难过
    潜意识里大家都觉得,shmuel死了就死了,他是集中营里的孩子,生死早已是定局
    而Bruno多无辜啊,纯洁的眼睛湛蓝的小天使

    那些犹太的孩子,他们也曾穿戴整齐可爱如安琪儿,他们也爱吃甜食,他们也以自己的爸爸为荣,他们也想做冒险游戏
    可是谁给他们机会?

    孩子们都是天使
    他们是这个世界的纯洁
    是成人让这黑浊了他们的眼睛

    
    也许只有丧子之痛,才让那位高傲冷酷的军官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至于清醒
    那还需要一些想象力
    
    
   

 4 ) “条纹睡衣比一切华丽服饰都好看”

从电影的刚开头就运用蒙太奇手法:四个小孩子在街上追跑打闹,分别引出了女士进入豪华的房子、士兵抓人的场面;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蒙太奇手法,当布鲁诺与犹太男孩商量好第二天挖到集中营去,晚上两个人都躺在床上却都睁眼望着天空。

给布鲁诺的近景与面部特写多,他那双蓝眼睛仿佛能说话与思考,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片中也多次通过小男孩眼睛聚精会神的眼神来引出下一个景别。

电影中一个俯拍镜头令我记忆犹新,两个小男孩坐在地上下棋,但他们中间隔着一张通电的铁丝网,布鲁诺穿着衬衫肩带裤、地上绿草油油;集中营里的则穿着“条纹睡衣”、地上荒芜。可谓最短的距离却隔着最大身份的差异。

电影中的一个相似镜头深深触动了我。小女孩扔掉的一个个裸露着的洋娃娃,与集中营的囚犯们裸露着惊恐着地挤在那里,却殊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可怕的毒气实验。

电影中也不乏错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姐姐那满墙的贴纸令人汗颜,不应该用一件条纹睡衣去把身份的贵贱分隔开。

整部电影是十分压抑的,只有布鲁诺的时光是快乐自由的,也必须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创作这部电影,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不知道大人们的罪行,也不知道犹太人的痛苦,也正因此最后他会脱下“条纹睡衣”,走入了那个铁门,让人们去反思。他还小,年少无知,但他又与姐姐不同,没有被错误的教育所误导,因为他认识了那个集中营里的小男孩与在他家削土豆的老人,他觉得犹太人不是老师说的那么恶毒,他们很善良,那个集中营里小男孩吃到食物时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回荡。

记得当布鲁诺问集中营里的小男孩“集中营里的睡衣好拿吗”小男孩告诉他上千套这样的衣服没人拿,与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布鲁诺他们脱下来的睡衣有的挂着,有的扔在地上,形成相呼应。

当我看到快结尾处总觉得那两个小男孩会出来,期待所谓的“圆满结局”,但这个电影却不一样,结尾处犹太人剩下的衣服与那道冰冷的铁门,鸦雀无声的气氛,背景是微弱的大雨瓢泼的嘈杂声,这个长镜头发人深省,安静的让人害怕。

三年前我写下这篇影评时,曾写道:“正是那些穿着“条纹睡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三年后,当我看到《兄弟连》第九集的集中营场景时,我沉默了,我又想起了这篇影评,想起了三年前自己未曾思索便天真写下的那句话。这一刻,我很愧疚。于是我将标题加上了引号,算是一种隐喻吧。那些被迫穿上条纹睡衣的人,他们眼神中所露出的对生的渴望,是最令我动容的。

 5 ) 给我一双孩子的眼

钱钟书先生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偏心所以有偏见。
电影开篇说: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我不知道偏见、歧视、仇恨到底来自于偏心的不可理喻还是理性的操纵计算。在这部美好得不像话又揪心得要人命的电影里,在那片人类史上最浓重的黑暗中,理性已经到来的12岁的姐姐在强大的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制造的对犹太人的偏见中仇恨滋长,8岁的布鲁诺则在秋千上山林中铁网外用童真理解着世界和遇到的活生生的人。

友谊来了,像撕裂黑暗的炫彩,是罪恶行将揭露的前哨,于是谎言包装成童话,试图拖延罪恶灭亡的时间,最终一起走向深渊。电影演到中段,我设想过无数种结局,或童真救世,或直面现实。然而,当毒气室的门沉沉关上,母亲在暴雨中捶心嘶嚎,条纹睡衣们散落一地。。。猝不及防的钝痛干脆利落地袭来,我只能震惊在当场,久久张着嘴,连眼泪都忘了流下。

孩子清澈的眼睛、童年美丽的友谊、晴朗的天空、鲜艳的色彩,这一切渐渐隐去,仿佛氤氲成一部老电影,情感浓烈,画面斑驳。那扇门,隔绝了天真的纯良,隔绝了人性的清朗,也隔绝了蠢蠢的希望。那扇门现在也还在那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总是基于某些共同点聚集成一个个群落,并把群落外的人类型化。讲故事或许是突破这些文化壁垒的途径之一,故事虽不能拆除障碍,但它们能在我们的心理柏林墙上砸出孔洞,透出光,让我们看见他人的世界,甚至爱上那些世界。

愿天下无忧。

 6 ) 天使与恶魔and战争与和平

大部分看过这部片子的人都会为Bruno的死而难过。

他那清澈的眼睛,强烈的好奇心 纯真的样子,在周围所有人都被纳粹所影响的时候他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纯洁的心。让所有的人们欣然一笑。

和所有这个年龄断的孩子一样,Bruno爱玩,害怕寂寞,想要朋友。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一个孩子天真的理想。

影片之前的大半部分都在向我们讲述Bruno的孩子心性,周围人的情况,我想。导演或许是试图想让观众更加清楚的能够明白这桩悲剧会发生的缘故, 或许许多人 对在影片放映到一半时,才出现的另一个主角,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感到奇怪。

然,
我想如果不是这样漫长的记叙,对于最后Bruno的死。该是有很多人要提出批判的吧,为什么Bruno常常去到关押营 姐姐,保姆,妈妈没有一点察觉?

这是这出悲剧潜藏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那个时候姐姐没有受纳粹那么深的影响,如果妈妈不是受到纳粹强烈做法的刺激,如果Bruno那时不进或晚点进那房间。。如果···如果···

一切都回不去了。Bruno已经在那大大的烟炊中消失。

当影片完结的时候,我想起了放映之前的那一句话。

“chu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s of reason grows”
                                    ——john betjeman

字幕的翻译是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 嗅觉 以及视觉。

这话或许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纯真的童年是因为 听觉 嗅觉和视觉,人随着成长的理性,而变的黑暗。

印象中好像有位巫师这样的一句话,长大了也就变的邪恶。

我想这是不无道理的,影片借这句话给与了我们探讨人性的一个线索。Bruno和父亲之间的对比不真是天使与恶魔的写照么?

“人性”,实在是一个很漫长的话题。就如同我所认为的影片另一个主旨“战争与和平”一样。人们用数以万年的时间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或许Bruno的死能让人们心存多些善念。

最后想说。这是一部让人纠结的好片子。。导演该是祈望大家善良吧。

 7 ) 本片的4对父子关系

如预想的一样是很揪心的电影,战争背景下的童真,就完全应了那句对悲剧的定义:见证美好的毁灭

豆瓣上已有很多很好的影评,这一篇浅谈贯穿本片的父子关系

1)最显然的当然是德国男孩布鲁诺和他的纳粹军官父亲。他最初以父亲的军人身份为傲,包括喜爱战机模型,或者索性张开双臂假装自己就是战机。在听说父亲升职的时候也担心会不会就不是军人了

奇怪“农场”介入生活之初,布鲁诺从沙姆尔那里听说军人对他们不好。虽然涉及父亲的身份,布鲁诺依然相信自己的父亲个人——他说,我爸爸也是军人,但是不会做无缘无故就抢走人家衣服这张事情。自豪和信任溢于言表

但是让人困惑的事情越来越多。并且目睹父亲手下对犹太人的粗暴态度,耳闻母亲伤心欲绝的斥责,布鲁诺对父亲的工作和为人有了怀疑。虽然他的小脑袋还不足以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大他4岁的姐姐似乎就懂了,并因此多次叫他傻瓜),布鲁诺还是依稀感到父亲做了错事,甚至是可怕的事情。这个反映在他与沙姆尔在自家餐厅的那段对话里,他问伙伴是否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父亲是个“好人”,有没有做过“坏事”

而后意外的偷看到父亲制作的影片,让布鲁诺安心的发现,父亲还是一个好人。他本来也就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爸爸有丁点不好,更何况是那么的坏。所以他给了父亲那么放松下来的微笑,和充满感情的拥抱。那个场景拍到作为成人的母亲的藐视,以及父母的对视,但是都正好没有让布鲁诺看到。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安心,直到最后即使有自然的困惑和害怕,也不会想到真相

2)另一段明确描述的下属和他逃离战场的父亲。我认为他是非常以此为耻的。他在第一次被问及父亲现况的普通问题的时候,便表现出很大的不自然。随后明知躲不过,也还是努力想要和父亲划清界限(回答说跟自己的父亲没有往来)。直到被逼无奈的说出事实,还依然挣扎着找了接口

不向上级报告也不单是为了可能的惩罚,或者会对父亲不利,而是不能背负“叛徒的儿子”那样的罪名。布鲁诺祖父对此的评价略为温和,说不完全同意纳粹思想的人多半是有什么问题。而布鲁诺父亲的话更验证了纳粹内部对叛逃的观点:彻底的懦夫

甚至那个下属对犹太人特别严苛的态度,也是内心耻辱,和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反映。固然他对第一个犹太仆人大打出手(并且影片暗示很可能就打死了),是有当时场面难堪的渲泄成分。但是之前的耳提面命,之后恐吓殴打沙姆尔,都是源自因为自己父亲叛逃导致强烈侵略性的心理

3)沙姆尔和他的父亲,不但是影片悲剧结尾的诱因,也反映了他们父子感情,以及男孩在集中营里的心理。这个犹太男孩显然性格非常独立,而且隐忍坚强。所以他喜欢一个人待着。并且即使营内生活惨绝人寰,也从不抱怨或哭闹,最多因为饥饿而问小伙伴要食物。而且他对于食物也没有流露出过分的渴求,最后一次布鲁诺没有带来“超大的三明治”,沙姆尔也只是耸耸肩

他对父亲的感情,直接流露在和布鲁诺的对话中。跟布鲁诺一样,他显然也很崇拜父亲的身份(表匠),所以对于父亲现在不得不做靴子有些沮丧。他热爱父亲,坚信父亲是好人。即使是那样有些小大人的孩子,沙姆尔也毕竟对父亲有着依赖感。所以父亲失踪了,他情绪低落。布鲁诺说跟他一起去找,他便开心了起来。对这次寻找也非常的认真

对于沙姆尔的父亲刻画不多,然而影片从几处细节侧面描述了他的父母。譬如关于烟囱,母亲告诉他是烧旧衣服。对于失踪的祖父母,父母说他们只是去医院然后去世了。这样善意的谎言,充满温情的保护了童真,让人分外心痛

4)布鲁诺的父亲和祖父。这也是一对父子,着墨不多,但是依然可见父亲对儿子间的关系和影响。显然父亲对纳粹的思想是非常支持的态度,也尽力维护矛盾重重的反对纳粹的妻子与纳粹军官儿子之间的关系。在妻子的葬礼上违背死者意愿的放了那张卡片——大意是:以领袖(希特勒)之名——因为那是他的意愿

这对父子之间,是军人式的支持和团结(虽然父亲并不一定是军人)。那么至于感情,我猜想也有军人式的关爱吧

 8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短评

最难过的不是布鲁诺穿条纹睡衣了,而是每一个穿条纹睡衣的人本都是布鲁诺。

5分钟前
  • 陆企鹅
  • 力荐

如果你看完之后只是为这一个小男孩而伤心,那么你是真的有种族歧视了。

8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fuck 这么狗血的结局 看得心里好难受

12分钟前
  • 鲍小斯
  • 推荐

"突然镜头换到那扇黑色大门前,慢慢拉远。 如果你哭了。是为BRUNO对吗? 那么,shmul呢?"

17分钟前
  • tifanie
  • 推荐

最后他成为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22分钟前
  • shu
  • 力荐

夜里安静地看这部片子,莫名的忧伤和震撼。有时候可怕的并不是罪恶本身,而是掩饰罪恶带来的后果会让人误以为罪恶是美好的。看到结局,最后的防线被击垮了,到底该为小男主无辜的死亡和其母痛失爱子而悲恸,还是要为这死成了对其父及纳粹罪行的惩罚而窃喜…(ps.Rupert Friend太妖孽。

25分钟前
  • Hey Johnny
  • 力荐

小孩总是交友,大人总是树敌。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看到结尾除了沉思还能做什么,当你穿上条纹睡衣,那么我们都是一样的了。

32分钟前
  • 练达
  • 力荐

我觉得它并不比[辛]差,不是只有透过大社会看战争才是正统的片子。父亲就算是纳粹也爱自己的妻子小孩,母亲做为女性心软,青少年容易被骟动,而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只能接受大人给他灌输的知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刻板”“形像化”的。最后的长镜头看了几遍

37分钟前
  • nikki
  • 力荐

母亲和奶奶的反应跟一味想要走进成人世界的Gretel姑娘形成强烈对比,不过Gretel在接受洗脑的过程中还是抽空想念起她的小伙伴和远方的家....她屋里的招贴画才是最触目惊心的吧,我比较关心这个女孩的将来

41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感动我的是孩子的勇气,强大的勇气。

46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我以为布鲁诺会体验到“农场”艰苦和绝望,没想到他直接就体验了死亡.

48分钟前
  • 鲨鱼
  • 力荐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上这件条纹睡衣之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人。这部电影主题深得我心啊,故事讲得也不错,镜头运用,结局处理都很出色,特别是结尾处那个长达数秒的长镜头发人深省。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看得我浑身发冷~

5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你骗不了一个探险家,他必须亲眼见证才肯罢休。

57分钟前
  • 公民奎文
  • 力荐

结局震撼,角度刁钻。

60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这大概是对纳粹反犹最狠毒的嘲讽了吧,通过欺骗,杀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的孩子。

1小时前
  • junepig
  • 推荐

大半夜很容易走进情绪,最后的结局压抑得我说不出话。最可怕的教育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而最可怕的价值观是被一件条纹睡衣分割,看着姐姐满墙的贴画真是触目惊心的疼。

1小时前
  • kissdemon
  • 推荐

我一直以为会有传统电影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那种结局,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主角不死的光环会在这个男孩的身上,以至于看到最后一幕后我很久都没法接受。说到底这是一部纳粹电影。

1小时前
  • Sophie Z
  • 力荐

你还当这是一场游戏么?

1小时前
  • Ruby超人小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