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武汉

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0:12

详细剧情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纵身入山海

最近在进行自救活动。

前几天刷抖音,说现在什么最牛B?有稳定的工作最牛B!深有感触啊!这半年处于停工状态,但是投出去的不能停啊,只能各种想办法弄钱,把项目持续下去。

昨天看了这个纪录片,挺好看的,真实,感动。第一位日料店的老板,跟我处境一样,坚持下去就是今年的目标,维持成本今年就算盈利了。调低价格,老客户回归,先把疫情斩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维系起来,2020年,也算圆满了。

给我感触很大的是那个爱跳舞的护士小姐姐。原本乐观的一个人,旁观了生死,参与了别人的人生,自己也有大的改变。她只愿记住生的快乐,不愿提及死的悲伤。这很正常,不是选择遗忘,而且深埋在心底去缅怀。生死,确实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0岁出头的时候,舅舅跟姥爷,不到半年,相继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小时候我是在姥爷身边长大的,所以跟妈妈这边的亲戚走得特别近。之后的好几年,我觉得自己一直缓不过来。就在觉得自己慢慢走出那种悲痛的时候,姥姥又去世了。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好好生活,保重身体,把善意更多地对家人释放出来。因为,意外确实会到来的。每天都做到开心,这样死而无憾啊!

贯穿片子的其实是,歧视。我记得武汉解封的时候,我参与的一个购物群推荐某件商品,说是武汉发货。有人不干了,不买了,说有病毒,被群起而攻之。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正确的,也有热忱跟正义感。但毕竟,担心的也大有人在。就像采访那位姨妈,其他的都无所谓,就是平时相处蛮好的邻里会背对无视。这让她心里最难受,最介意:“躲远一点就行了 ,不要看到笑脸过来就背对”。其实,现在的北京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了。有个段子,上半年北京人谁也见不到,下半年谁也不想见北京人。没办法,只能不出京,等待疫情过去。我记得非典结束了之后,我从北京去南方找同学玩。跟同学去做公交车,因为是小城市,人们互相都认识,前一秒还在笑声笑语地相谈中,结果有人问你同学哪儿来的?我同学说:北京来的。整个车厢,空气突然安静,人们都下意识地背对,我一看,加了一句:我老家是山西的!整车像冰冻了一下。

刚刚有好消息,北京低风险地区出京无需检测证明。问题是,目的地要啊😂

2020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间了。

 2 ) 后疫情时代

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了好久,久到要掰开手机头才能算清楚从最开始戴口罩到现在到底过去了多少个日夜。现在回想2020年的6月,我在哪,在做什么,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疫情三年,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有疼痛,有悲伤,有喜悦,欢笑比以前少了。时代会更迭,历史每天都在刷新,明天比今天好,今天比昨天好,仅此而已。

不管日子怎样,保持良好心态,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笑一个。

导演的中午很棒啊,真实记录,纪录片本纪。持续关注。

 3 ) 武汉,好久不见

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

没想到2021年了,疫情还未散去,今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去年疫情全面爆发,武汉封城之际。

1年过去了,大家对病毒没有了以往的恐惧,但仍然因为病毒,大家的生活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马上又要过年了,政策上鼓励大家不要返乡,减少人口流动,内心真的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回家过年?回家能和家人团聚,但总觉得自己给社会添麻烦了,即使回家了,也不能随便走动,需要居家观察14天,同时还需要做核酸检测。如果不回家,就要第一次独自在外过年,确实也会减少被病毒侵害的可能性,不给社会添麻烦的同时,还保障了自己的安全。这样对比来看,理性的应该选择不回家,可~思乡心切呀,再纠结两天。

身为湖北人,虽然没有武汉人民经历的那么多,但也是深深感受到了被歧视的种种。但所有的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全面封城导致了经济萧条、生活不便,但也因此控制了病毒的扩散,为加快全国抗疫的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武汉人民、中国人民这种民族气节,愿意舍小我、为大家的一种精神,目前我国才能够比较好的控制住疫情,虽然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病例,但是不会有大范围的传播。反观国外,大家虽然崇尚自由,对病毒没有敬畏之心,导致病毒肆意泛滥。这两者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无不反映出我国的强大,无论是国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坚不可摧的,经过了2020的疫情,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心,我为身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

 4 ) 勇敢面对那一次的疫情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这个纪录片,两年前那场灾难夺走了我外公的生命。可能因为导演是位日本人,也可能因为感同身受的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疫情的中国人,这部纪录片在疫情过后很快进入大众的视野。我这两年一直不敢看关于疫情的任何影片或者报道,当我初次了解这部纪录片就被一个采访者劝退了,也是一位经历了疫情中失去外公的女孩,当时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她的一句话让我刚好一点的伤口又流血了,她大概意思是:当看到和自己外公年龄相仿的老人时,她就在想怎么就差了我外公一人。我完全懂她的感受,所以一直不敢看。我没有她那么勇敢,当这件事发生时,我选择了回避,遗忘从而企图忘记伤口的疼痛。直到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发现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记住的,是伤痛的另一个意义。这也是整部纪录片对我乃至武汉人的意义。这部纪录片没有英雄,没有演员。你可以感受到,通过这部纪录片,武汉人是如何面对疫情后的生存问题;如何学会面对过往而不被过往所困;如何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除了感同身受,让我影响最深刻打完是真实。实在是太真实了,片中的地方太过于熟悉,就是我不经意间走过的路吃过的店。真实的不仅仅是地方,还有采访的人。其中一位采访者是建设过雷神山医院的工人,当导演问他为什么会参与建设雷神山时,他说因为当时的工资是平时的好几倍,其实他也有一番热血想要贡献一份力量。英雄源自人民,平凡成就伟大。这是我对采访者以及英雄城市的理解

 5 ) 武汉的你,好吗 (内含剧透,介意者慎看)

今年这种题材的纪录片必要满分 片子由各个武汉人的经历拼凑而成。 日料店的老板,疫情过后的武汉还是经济不景气,菜品的价格降低,厨师的工资减少而导致辞职了,他说会好的,武汉也会好的,会坚持下去的 (现实中的华南海鲜市场其实没有多少野味,武汉人也没有喝很爱吃野味) 一个二十几岁的护士,她爱跳舞,活泼开朗,在疫情之前本来想辞职的,在这次疫情之后,她说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有了意义,陪着那帮病人,救治他们,开导他们,让他们有了再一次的生命,这多伟大呀 (看着病人去世,家人的悲痛,每天都都见到好多,心痛却无能为力)(她说沿着长江大桥能骑到黄鹤楼呢 我的心又变暖了)

雷神山医院🏥 10天内建成,是好几千工人的共同努力成果 采访有个工人,问他你怕不怕呀,他说咋不怕呢呀,但是工资是平时的好几倍呢,为了养家呀(是呀,都不容易呀)他说施工期间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老板给他们发中药增强抵抗力。

武汉的老爷子挎着泳圈去游泳,光着大膀子吃饭,真是是很有烟火气

让我认识了更真实的武汉,真性情的武汉人 加油(ง •̀_•́)ง

 6 ) 平凡即可贵

“你好,武汉,好久不见!” 一部非常纪实的纪录片,加之日剧式的叙事手法很能够感受到本地人的生活。 这部片子里面有各种悲欢离合。商家因为疫情而影响,当看到自己的店--承载着过去的回忆,未来的梦想,在眼前坍塌,心中悲楚交集,于是叫上三两好友吃夜宵,毕竟能活下去就够了。他们每次都要先掏出核酸检测证明;医疗用品制造业,竹内亮仅仅试穿了一下防护服,便觉得像在蒸桑拿,值此真的要向医护人员致敬!

那段艰难的日子在所有人的生活中都掀起了波澜。有人在家待业,什么来钱就做什么,(雷神山的奇迹是高薪与澎湃共同堆砌的);有的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来自医院的护士与前台都用自己的心去关爱着病人,以及失去亲人的共情“为什么治愈康复的人不能多一个呢”;有人值此机会,趁着国际焦点都在武汉,大力的输出武汉文化,苦中作乐。 武汉人民的热情在这部片子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出租车上大哥“武汉的人跟武汉的天气一样,很神经”,光膀子的大爷“武汉人都很热情,所以都要脱光衣服”以及最后大爷大妈们一起横渡长江。 这段时间分隔了很多人 。有的是因为感染者而侧身避之不及,有的则是因为疫情而不能见面,一对小情侣自此坚定“有彼此的地方,都想去”。 那段期间的记忆:中药液,急诊部门的供不应求,冷清的街道…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最后,竹内亮坦白,自己想让大家看见武汉的样子,但是同时害怕武汉之行。在亲身到了这座城后,体会了这里的情:“我还想再去武汉玩”! 摘录 1.农村是国家遇到灾难的软着陆地 2.看似平凡的日常失而复得后,大家都倍加珍惜

 7 ) 他们都是鲜活的存在啊

前两天用午饭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过程就是边吃边哭,里面有太多的细节触碰到我。

早前让这部纪录片收录到我“想看”是因为这是一部由生活在中国的日本导演自愿去武汉记录下这一切,并且把它传播向世界。相信这对于许多国人来说是会产生一种反差感、惊讶感和敬佩感的。我很感恩能有这样外国的导演勇敢的做这样的决定并为之行动,帮助世界更加了解在疫情之下的武汉,去体会武汉人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纪录片里面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小人物”。有可爱的护士、有参与建雷神山医院的工人、有即将新婚的小情侣、有个性十足热爱生活的英语老师、有日料店老板、还有因疫情失去亲人的医护人员等等。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的武汉人,但他们的故事就是一个个缩影,真实鲜活而又动人。

这部纪录片的可爱之处就是在真实的人类情感之外还有一条美食暗线。导演每见到一位申请受访者都会和他们一起共享武汉美食,让作为观影者的我对热干面、武汉夜宵等武汉美食更加的向往!

很感恩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竹内亮导演向世界展示了武汉人的热情积极与疫情之后的乐观。这鼓舞着每一位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人相信疫情之后的武汉会越来越好!

 短评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5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9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被删了。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15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1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21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共饮一江水。

22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26分钟前
  • Janecume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29分钟前
  • 林木暮
  • 推荐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33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35分钟前
  • SHAN
  • 推荐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40分钟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41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46分钟前
  • 推荐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48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49分钟前
  • 5
  • 力荐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54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57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1小时前
  • blb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1小时前
  • L二次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